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

[心路] 為娘的焦慮

 


離開早療的新手村,我漸漸變得老油條XD。油的是對自己不再精神潔癖,讓自己多點黏膩。當苛薄待己變得慢條斯理,也才知道「放過」是減緩焦慮的路徑。我是早療兩年半的特殊兒媽媽,這是我跟自己和解的過程,跟你分享,也療癒自己。

可能同為早療,在不同的院所,不同的講座,有的是機會認識同為甘苦的家長群。當自己不再菜,圍繞在高手前輩與初入領域的新人,有時想為走在堅辛的同路人多些溫暖與鼓勵,也看著前輩的偉大與努力,不自覺得汗顏與自責是不是做的太少?

躊踷不前,很快意識到,所謂的關心與打氣,會不會只是延伸不安?獨善其身會不會其實比較溫柔?會不會他人的詢問,不是像表面上要一個建議,而是內在需要一個安慰。當好意變成焦慮,對那個詢問的人來說,不過一種壓力的加持罷了。


我在孩子準備入小班那年,得知孩子有ASD的特質。稍微說明一下狀況,也許你已經看到相似的日常。

小班-瘋狂跑早療,一天排個兩三堂,一週七天,全年無休,跑好跑滿跑到喘。除此之外,還積極參加講座、家長成長課程,榨出時間,就是想多學點方法,這招沒有效,換招再試,秉著總會找到答案吧?雖然不確定,但不試,肯定不確定。如果非要用一句話總結早療頭一年的生活,只能說生不如死。當盡頭沒有終點,再多的希望都會成為絕望。

中班-積極跑早療,個課慢慢砍,開始加入團體課。一天排1堂,喬不攏的時間才排兩堂。研習只去有付費機制的。這邊不是說免費的講座不好,而是家長的的時間有限,付費的課程,講義通常會比較厚,內容有挑過。畢竟肯付費榨時間來的客群,通常是相當有誠意而且自律。如果辦不好,下次拿什麼理由收費(笑)?

大班,也就是現在。治療課砍去一半,剩下的時間全拿來try各試各樣的才藝課。孩子要不要學才藝見仁見智,但如果其中一項能引發孩子興趣,學習的動機就算成功一半。

至於我的情況...

全職媽媽、家族不熟、後援無望、白髮增生、健康堪慮、隊友兩光(靈光的頻率少)...不煮飯、不做家事

如果這些項目你全中,那麼接下來文字對你才有參考價值。我們很習慣看到別人的生活,心之所嚮,但往往忽略他人的背景、信念、經濟、人生道路是否跟我們一樣。也就是條件不同,我們很難複製別人的經驗甚至是成功的經驗。


以下舉個例子,不代表是生活中現實狀況

張三:ASD, 喜好人群,情緒障礙,在意輸贏,不動腦

李四:ASD,生性溫馴,協調不佳,遠離人群

張三跟李四都有ASD,但光譜範圍大,他們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也就表示適合張三的方法不見得適合李四。假設把張三跟李四放在同一間治療室做團體治療,張三的目標會設在接受輸贏的結果,抑制衝動去刻意練習冷靜這件事,而李四的目標會放在增加對人群的動機,並且放大鼓勵效果。

看到這裡,你我都已知曉,他們的家長要面對不同的課題。但往往李四的媽會羨慕張三的媽,張三的兒子已經對人有動機了,已經會在意輸贏,卻忽略了張三是自走砲的事實。因為對人群渴望是李四現階段的目標,當別人不用去走這一題,當下的心情是真好阿的羨慕。然而,張三的媽對這點可一點也不領情,你試過天天去學校鞠躬哈腰的滋味嗎?那種站著被訓話,不停指責這孩子又惹了什麼麻煩的臉紅躁熱,只因為這孩子是他生的,所以連坐的理所當然。

這時,王五出現了

王五:ASD,考上重點學校,交到朋友。

張三跟李四的媽分別請益王五的媽,要怎樣才能像貴子一樣苦盡甘來?!對他們來說,王五的存在,是生存的希望。

你發現了吧?!我們看的往往是表像是結果而不是練功的起點與過程。有沒有可能王五的家境優沃,多的是錢任性?!有沒有可能王五這一路過的並不順遂,只是會讀書?有沒有可能大家對朋友的定義不太一樣?有沒有可能王五的媽才是關鍵?

這裡舉了很多種可能,只要這個可能跟自身情境有一個不同,即使用上同樣的方法,不管是張三還是李四終究無法變成王五。

早療頭一年,我勤勞跑講座,有課就上,有家長分享就去,因為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對我來說,多一份認識,就多一份力量。但漸漸的,我發現了我的焦慮來自別人好努力,我不努力就對不起自己的孩子,劃上等號的是別人的孩子會進步,是因為對方家長的盡責。我把放鬆變成一種懲罰。每當休息的念頭一起,自責就鈴響,別偷懶了,這不過是個藉口,承認吧,你想逃!懦夫!

當「努力」已經大到超乎身體的負荷,身體生病了,心理生病了,整個人都快垮了。再不停止,生命就要終點了,梭哈不過是最後一搏,然而結果卻是全盤皆輸。

所幸,掙扎後我還是活了過來,沒有比從前輕鬆多少,但是至少不會向下沉淪。也就是焦慮還是定期來找,但淹不死我。


學會與焦慮相處是一門很深的課題。

而這份焦慮的背後,往往是難以接收現況與事實。不管是口頭的承認,還是表面的接受,只要心裡有一點違背,那就是不接受。先承認自己還需要花時間安頓內在的恐懼,都比心口不一來的自在。

每個人在教養的路上,都有自己的信仰,也就是你做事的原則與傾向。先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先深層的瞭解自己,你才能穩定的堅持自己的路。舉例來說,像我是個喜歡有個人空間的人,而且並不善交際,我能好好的加入一個群體,但我不會主動找人相聚。這是我的樣子。

而小犬,因先天特質,社交不易。前一陣子我總是恐慌「霸凌、排擠、邊緣化」等議題,所以我勉強自己,也勉強孩子,去加入一個團體。只因為社交需要練習,而這份刻意竟壓得我喘不過氣。我的壓力會延續,小犬就可憐的被迫承接這份多出來的刻意。

看到這裡,你發現問題了嗎?

寫文者並不是一個熱愛社交的大人,只是因為社交是特生的核心問題,進而勉強孩子去成為普羅大眾眼中所謂社交"正常"的人?!這本身就是一種弔詭!不過是自己不擅長的事要孩子替自己擅長罷了。因為更多的時候是大人本身就不是一個很好的示範,而孩子又能耳濡什麼?目染的只是自己家的大人也不是很愛社交阿!到底要追的是普通人的期望不要顯得自己異類,還是珍視特質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社交不是不重要,而是如果這是自己選擇後的結果,那旁人的意見就只是一種選擇,而不是一定要遵守的規章。再強調一次,任何人的意見,對自身來說,都只是一種選擇。不因對方的小孩進步比較多或是狀況比較好,就代表他人的信念一定是對的。要不要採納一定需要慎重考慮,不是聽話照做,他人的結果就能全面複製。他人的深信不疑,也只是他人的信念所至,事實是他人終將不會是自己而自己的課題永遠無法交由他人承擔。

方法是一定要嚐試的。有選擇就有自由,這份自由就是自己選擇的核心價值。只要還在前進的道路上,偷懶一下,也不過是一小步,不影響大局。先瞭解自己與他人性格上的差異,就能對別人的方法有所取捨與改良。甚至,變成符合自己孩子的方式!這一步,真的不容易。我好不容易領悟過來了,慶幸自己的鬆手,然後找到自己的方式,繼續前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答有時候並不是一種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