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5日 星期一

[BOOK] 學齡前孩童的文章指讀習慣建立與選書推薦-亮亮的成長

 


随著孩子入小,空檔之餘整理手邊教具跟繪本的畢業,我想分享一些我覺得還算好用的教具。例如今天的這一套「亮亮的成長」系列。


寫在前頭:

基於鼓勵大家買書,用新台幣支持書商活下去,這邊不會看到繪本內容,僅截取部份幾頁說明,還請大家諒解 。(絕對不是小氣XD) 。接下來會講幾個我推薦的部份給大家參考:

一、繪本內容

這是一套有點「說教」意味的繪本。

簡單來說有點像「公民與道德」,身為一個小朋友,哪些行為允許,哪些行為不妥,這本書通常給予很明確的答案,這種教條般的鐵則在學齡前好比行為框架,避免孩子長歪。

像我這種反骨不受教的大人,通常不是我下手的範圍,但既然會買,就代表我把目標擺在其它方向,而不是教育意義。


二、情緒指認

四大基本表情「開心」、「生氣」、「難過」、「害怕」在這系列套書很常見,可以透過不斷的唸讀,讓孩子指認達到基本的認知與配對。


三、角色共鳴

市面上的書都是一冊一冊的,賣好一點的大概就5-6集。但是這一系列的套書是30本!!也就是在「量」上,足以讓孩子們建立對角色的「熟悉感」進而產生共鳴。


四、情境豐富

系列分三大篇「個性」、「家庭」、「學校」。這三個部份就有大量的情境供孩子與日常做連結,可以從事件發生去反思個人經驗與可能性後果。


五、錯誤信念

什麼是錯誤信念?即為了解他人可能與自己或與事情有不同的信念。即知道別人會因情境,經驗等而跟自己產生不同的觀點、認知,並非都跟自己所想、所知、所看到的一樣。

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例子:見網路圖

我們不一定要考孩子這一題,但是我們可以用帶過的方式,去說明這個情境。

晶晶把拼圖收在櫃子,亮亮偷玩,把拼圖放在桌子底下,晶晶從外面回來了,那晶晶要去哪裡找拼圖呢?

這個就是換位思考的能力,小犬在這裡就是完全掛掉,連一絲模糊的空間也沒有。

很要緊嗎?當然不要緊阿!

換位思考就是特生弱項,罩門中的罩門,不一定要當下會,只要慢慢累積經驗就好。

上早療課很容易遇到老師講OO還不會,OO的項目要加強,聽到的當下一定會焦慮、著急,但是特生通常屬於自我急驚風,萬事慢郎中,也就是他們在意的事情才急,大人要孩子學會的東西通常不急,所以我們要把結果的時間拉長,不一定要急於當下開花!


以上五大項皆是帶過,帶過,帶過!

留個印像在日後心底萌牙就好,上述要練的項目都不是短期見效,所以把要點放在「習慣的培養」!

因為特生固著,更多的時候需要自己碰釘子,才有辦法連結書本的內容。也就是「叫他不要做」遠遠不如「吃過虧知痛」的道理。


重頭戲來了,這套書的訓練目標在以下這幾項

1、序列認知

唸書時,我們會有橫向文字是由左到右,由上到下的概念。但這是我們的經驗與習慣,然而在閱讀領域初來乍到的學齡孩童並不會有這樣的認知。透過這系列書籍,我們透過量來練這個能力。

2、指字不跳行

由家長牽著孩子們的手,一指一字。手指要跟上唸字的速度,不快也不慢。

等孩子理解練習目標,由孩子指字家長唸文。這裡要練習「互相配合」的共同注意力。如果指太快,意謂大人是跟不上的,這個時候就產生了「配合」的必要情境,就得到關注他人的基礎練習。

3、字詞解釋

隨著唸完文字可以跟孩子解釋,有沒有哪一個詞你不懂意思,去擴充語詞認知。


以上才是我的主要目的。也就是每天或兩三天唸一本,不求多,也不用刻意教,只要孩子能慢慢理解並融入「指字唸讀」的習慣即可。


額外的收獲

國語識字

因為文短字少,所以常見的國字出現的頻率高,孩子因此而識得不少字。唸完30本後,孩子在還未教注音的情況下,一本書已經識得七八成,這是我連想都沒有想到的。

猜字策略

有了基本的認字,遇到不會的字,開始有「有邊唸邊,沒邊唸中間」的策略,這個時候孩子自然的使用出回想。「把過去經驗結合現在可能性」去做一個猜測。這是我想要他會的能力。比起「萬事我不會」跟「我先試試看」都是不會,但一個態度被動,一個態度積極就有很大的差異。




Q&A 其它的繪本也可以做到指字唸讀,如果不挑選這套書,也可以練嗎?

可以的!只要不是無字,通通都可以練。我會選這套書的關鍵在於「字體大小」「段落間距」「文章長度」。請見下圖:

孩子的眼睛尚在發育,為了預防近視,我會避免讓孩子唸讀字體太小的書籍,如果情節有趣,我會採取「我來唸,他看圖」的方式陪伴。

再者,段落間距大可以方便指字唸讀,避免手遮字而黏在一起。而文章的長度在於習慣的建立初期,要短而快速。要是一開始讓孩子太痛苦,而導致逃避唸讀那就得不償失了。


閒話家長:

這套書在中班下開始練習,為了日後上小學,有很多基礎能力的先備可以提早開始。

唸完後我懷疑亮亮根本就有ADHD 。一天到晚闖禍不斷,然而這樣的她,在小犬的心裡卻是偶像般的存在。「哇,她好勇敢哦」、「她敢跟媽媽作對,好酷!」從這裡我發現孩子在守規矩的背後,其實也有著「反抗」。面對「想做而不敢做」跟「想做而不能做」的差別,孩子佩服亮亮做自己。我並不做打壓他的看法,而是讓他去把文章唸完,去看亮亮「最後的結果」來讓孩子理解「放肆的代價」。

我相信強摘的果實不會甜,所以比起「規定」,比起「不準」,我甘願苦力一點的帶他分析,然後把選擇交給孩子決定。雖然這個過程很累,但長大哪有速成的呢?!一想到這裡,就認命了!(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答有時候並不是一種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