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9日 星期五

[心路] 愛告狀怎麼辦?!

 



告狀是一種天性!人們會藉由揭發別人的短處來証明自己更值得被呵護。
那是一種尋求關注的表現,深層裡有太多渴望,期待被認同,期待被發現,期待自己被看見!
所以告狀的本質是一種想為自己爭取讚美的發聲管道,只是孩子們的心智尚在發育,他們的心智還沒有高到再冷也不能拿別人的血來暖自己。

一、告狀真的一點用處也沒有嗎?!
告狀有些時候,是為了讓事情有一個停損,也就是不能再糟了!
什麼事一定得去告狀呢?!例如:同學被野狗攻擊、張三被同學叫到圍牆旁,不知道要幹麻,這種立即性的,危險的,未知的,自己無法阻止的,一定是尋求大人幫忙!

但是孩子年記尚小,能分辨事情的輕重緩急嗎?
先看這張圖。在告狀之前,要先做事件的判斷」。



以上圖為例,在學齡前的孩子,多數喜歡當糾察隊,也就是特別喜歡打小報告,同學覺得煩,老師也覺得為難。也許會好奇了,老師就是處理了,是要為難什麼?請各位仔細想想,如果A告狀,老師就去處理B,無形中的循環就是得到一個正增強,A可以奴役老師的權利。請問A會不會更愛告狀?這也間接讓其它同學群起效尤,形成一個互相監視的網絡,人人都可以吹哨。

普生經過引導,這關不會卡太久,但特生有固著的特質,所以他們沒有辦法在短時間習得事件的判斷。那又該怎麼辦呢?我從中班教孩子到小一現在,就是每個事件都當獨立情境,再帶孩子判斷,用「量」來建立經驗。當某天孩子會跟我分享:「OO做了什麼事,我覺得不好,我沒有跟老師說哦!」瞬間我知道孩子有在告狀前,踩了一次剎車,我甚感欣喜,這麼久的栽種,終於萌牙。

二、我就是想告狀,怎麼辦?
經過社會化的大人都知道「告狀」是墊定成為討厭鬼的基石。
如果就是有股「不吐不快」的氣勢,那該怎麼說會把殺傷力減到最低呢?!
生活中常見的方法就是直接抑制-「禁止告狀」,這樣的方法快速,有效,但是維持時效短。
也就是可能一開始孩子的確不說了,但不明白為什麼這麼做不好,一經他人告狀,被喚起那種競爭意識,很快也加入戰局,你告我狀,那我也來告你狀!

我的孩子也很愛告狀,因為自己常常被告狀,在語言遲緩的那些時日,常常就是挨著打,也不會回嘴,也講不贏別人,隨著治療好不容易語言進步了,他像如獲至寶般的大力使用,想當然就迎來第二個挫折-被排擠。

我知道孩子有些話想說,當下就是想說,用抑制法他普遍是做不到的。但抑制法就放著不能用嗎?!抑制法有立即性的效果,我通常使用在「照顧者疲累」的時候。也就是當我非常的疲倦,無法再有心力好好的為孩子解釋時,我會優先使用抑制法-「你現在先不要告狀」,先做對的事,事後再來討論!

但是抑制法的時效短,很快就會走回告狀的循環,那又該怎麼辦呢?我會採用「選擇法」。
選擇法就是一樣都是告狀,一樣都是揭發別人的短處,但是怎麼講會讓對方比較能接受當作孩子選擇的出發點。

透過長期觀察,我把孩子跟同學們使用過的語氣,做了名詞命名,分為以下四招



以下,將以情境作為說明,見圖。


這張情境的 「甲、乙、丙、丁」是不是很熟悉呢?!簡直就在我們生活的週邊嘛!
接下來要做「名詞」與「行為」的配對!



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去瞭解孩子喜歡用什麼樣的話被提醒。
特生,特別是AS,非常容易自我中心,所以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去點醒「心裡在意的跟實際行為」去做一個察覺-你有做到你喜歡的方式嗎?!

這麼做很費時,那為什麼還是要做呢?我相信透過自身的選擇,有較高的執行動機。也就是孩子依然可以選擇「告狀」的方法,但後果是被孤立,透過承擔再去修正自己一開始的選擇。這件事非常的辛苦,甚至到了放棄的地步,但是如果讓我選,我會希望人陪著我犯錯,即使這個錯誤非常小,小到不值得一提。一想到這裡,還是堅持了下來,陪伴著孩子的選擇,陪伴他難過,然後再一次的去修正。

三、閒話家長

想告狀的成因很多,這個如果要聊,大概又是一篇文章的長度,所以先不談。
因為孩子是特生,固著得不得了,即使是現在,他為必聽得進去,也未必聽得懂,因為這是抽像的東西,心智的發展尚未成熟。這麼教的目的不是為了要他立刻學會,立刻會懂,而是為了水到渠成做準備,等他有一天心智發展了,這些觀念自然會融會貫通。

我的想法是一點一滴的存入,把這些抽像具體架構化,想辦法讓他能理解,不用真的學會,只要能判斷自己在用哪一個方法,對配對有概念就可以了!我相信這些內容都會成為將來的養份,為此小心翼翼的等待。有時候孩子還是會去告狀,但是頻率在下修,或是什麼事情,他選擇閉一隻眼,看見他「選擇不做」,而不是「媽媽叫我不要做」!那種激動真的是難以言喻,我期待孩子能長成自己的樣子!


答案公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答有時候並不是一種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