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心路] 早療二部曲 - 安排作息 - 1



作為上一篇文章的延續,假設您已經瞭解資源從何找起,那麼談安排作息之前,會先介紹上圖的四個部份,分享在作息上的考量和過程中的一些經驗選擇供大家參考。那麼就開始吧!


一、掛號

先放一張圖,讓大家理解,早療我掛過哪些科別。
1 小兒科:
小兒科應該會引起一陣疑惑。在孩子剛出生時,我選定了1-2位小兒科醫生,作為孩子日後打預防針、感冒、大大小小疾病的專業顧問!所以每逢有問題,都會掛固定的診所作諮詢。作為看孩子到大的醫生來說,他會比較瞭解孩子的狀況,仔細度會好過第一次見面的醫生。在這一關,我得到了醫生推薦的早療診所,有哪幾間的專業度,是醫生認可的,都是日後排課的首選!另外,我在這一關透過醫生轉介,接觸了「生物療法」。生物療法是一個透過身體的檢查,得知營養素的足與否來改善孩子體內平衡,這不是本章著述的重點,容我先帶過。如果大家也有比較信任的小兒科醫生,不妨掛個號,聽聽專業的意見!

2 復健科:
若要孩子在院所做「物理、職能、語言、認知、團課」等課程的安排,要掛復健科。(復習一下:若要做全套的評估發展,是掛「大醫院」的復健科)說到掛號,就要開始煩惱,掛哪個醫生呢?!掛哪個醫生其實是蠻主觀的,雖然口碑很重要,但合不合適會更貼切自己的實際狀況。我們從下圖來談。


圖為我從某個醫院網頁拮取的圖片作例子說明,並無意要引導大家要掛哪個醫生為正解,故馬賽克醫生圖片,以示尊重。

篩選的概念是我從黃瑽寧醫生的書裡類推的想法,就拿小兒科當範例!小兒科也有分主科跟次專科。什麼是主科、次專科?主科就是這個範圍底下,他們通通都要看。次專科代表醫生第二專長 (我解釋為醫生更專門的項目)。以小兒科來說,主科就是小兒科,而他們的次專科有分為胸腔、新生兒、腸胃、感染.......不等,也就是逢小孩,他們都要看,但是如果那陣子流感嚴重,我會頃向看次專科是小兒感染科的醫生。如果孩子有哮喘,我會改看次專科-小兒胸腔科。回到復健科也是一樣的。復健科一門龐雜的學問,有細分項目也不為過。掛號時,我會頃向介紹上有特別標註「小兒復健」等關鍵字的醫師作為掛號的依據!

3 精神科:
精神科顧名思義就是心理方面的問題,關於心理的疾病非常多,上圖我只舉了自閉跟過動,因為這是常見的共病,如果覺得孩子好像過動,永遠有用不完的精力,疑似的狀況讓自己感到焦慮時,建議走一趟精神科。看到這裡,你也許充滿疑問,假設孩子只是部份遲緩,就要掛精神科嗎?造成孩子遲緩的原因很多,有後天的環境、人為的教養等因素,但令人頭痛的是先天的遺傳、出生是否早產、不可抗力的突發讓孩子與主照顧者都揹負莫大的壓力。而作為判別的專家-精神科醫生,就是你的浮木!

在一上篇文章提到,有許多醫生看完孩子的日常記錄,合理的懷疑他有自閉頃向。為此,我又找了固定的精神科醫生,定期讓醫生看看孩子發展狀況,特別是孩子的行為、心理、社交等問題,我也會定期記錄在每一次會診與醫生討論。提到掛號,精神科也是有分次專科。有些醫院會獨立「兒童心智科」這就沒有爭議,掛就對了。倘若沒有細分項目,要掛誰呢?一樣要看醫生的專長。請見下圖。



一樣的主科-精神科,在次專科卻又有不同的領域。上圖醫師著重在老年心理,也就不是目前考慮範圍。



有些醫院,專業資源不是那麼充足,因此當選擇較少時,我會考慮這個醫生。


這位醫生介紹的範疇裡,出現我特別在意的關鍵字-兒童發展評估。也就是比起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我優先排掛的首選!

精神科醫師診斷後,可以詢問有無資源上課,然後開始等排隊等課。一般的心理課,費用昂貴,不好排到,所以要有等很久..很久..很久..的心理準備,最快2-3個月,最慢半年至一年以上。心理課跟一般的課程有什麼不同呢?我自己上過幾堂,但是交手的老師不夠多,所以心得謹供參考,並不代表所有的老師都是這樣。一般上課的老師,例如職能、語言、物理,比較強調孩子的硬實力,也就是這些技能,可以靠練習、靠時間、靠成長,慢慢的追,會有較顯著的進步。但是心理老師著重的是觀察孩子行為能力,一堂課的活動都會帶到精細、語言、技巧但都非主力,而是在於孩子過程的行為表現。這種關於社交、人際、行為反應的練習,我稱之軟實力。這類課的進步並不明顯,還得對應孩子自身的發展,牽涉到「心智理論」等專業。


二、評估

來到這一關,代表已經完成留案底(掛號)的程序。接著就是等治療師打電話約評估時間」,無論你在哪一間做評估報告,進入一個新的院所,就是由該所的人員,重新評測孩子的能力程度。在評估這一關,我會注意幾件事。

2-1.環境:
如上圖所示,我在意:光線、空間、密閉、透視這4件事。這意謂著主辦方是否把孩子當一回事對待。
1.光線:大家都知道「視力」很重要。所以強調充足的光線是很基本的配備。如果一間院所的燈光很昏黃,這意謂他們對健康這一件事只做半套。
2.空間:教室大小不是問題,但是乾淨是指標。做早療的孩子,最後都會強調「生活自理」。意思就是要能自己照顧自己,會收拾玩具,會在意自身梳理。如果上課的環境不夠整齊(東西至少要能分類),那無疑就是打臉自己了。身教就是從不經意的地方耳濡目染。
3.密閉:有沒有窗戶?還是只是四面牆?一個空間能容納幾組小朋友?小朋友之間的上課會太雍擠嗎?會不會互相影響?如果一間教室容納要上課的組數太多,我會懷疑是不是超收。太過密閉會有一種坐牢的窒息。
4.透視:如果教室不能跟課,牆面是不是通透的玻璃?有人會說,太過通透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我說一下早療半年,在各體系的觀察狀況。老師們都很專業,我目前還沒有看過孩子跑出來的!(如果會跑出來的那種,通常家長都要進去跟課安定小孩)再來,家長不會全部一直貼著牆面盯小孩,通常會看個幾眼,然後回到等候區發呆或是滑手機。能透視對家長對老師都一層安心。因為模糊的空間窄了,放心的程度就寬了!

以上是我對環境的基本篩選。有沒有例外?有!
1 小孩愛老師愛的不要不要的。
2 老師對孩子的用心好到不要不要的。
這兩點,會讓我忽略環境因素,而持續跟課。換句話說,人為>環境!

2-2.跟課:
如果上課就期待孩子會全好,那就是把教育的責任外包給老師了。所以我期待能跟課,從老師上課的方式,修正自己對孩子的態度,進而一起成長。能跟課的地方,我會優先排隊。不能跟課的地方,我頃向透明化,能觀看老師與孩子互動。還有老師的人格、方法、耐性、態度都會從跟課的互動中,不經意顯露出來,是一個絕佳的觀察位置。附帶一提,如果自費的課程,不能跟課,我是絕對不會參加的。

2-3.其它孩子:
在院所評估的老師未必是日後孩子上課的老師!!所以當老師在評估孩子時候,請記得稍微留意一下其它老師的上課方式。因為你看到的那個老師,很可能就是你日後上課要面對的。在院所不能選擇老師,選擇是自費的權利。多留心,可以觀察團隊的能力。再來要看看孩子的上課反應,多少能看出孩子是否信任並喜歡這間院所。也許你會說,評估就帶到小房間去了,哪能看到其它人?利用聽覺!!把耳朵立起來,你會聽到老師說話的語氣,小朋友回應的口氣,來推測老師的耐性好不好。耐性很重要,非常重要!一個老師能不能敲進孩子的心門,耐性是一個關鍵。

還沒有介紹完,篇幅太長了!目前決定會分兩篇分享,希望這些心得對剛踏入早療的你能有所幫助!

相關文章:
早療首部曲:尋找資源
早療三部曲:安排作息-E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答有時候並不是一種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