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你媽媽會生氣哦!」這句話有沒有耳熟能詳?!
媽媽這個詞可以替換成任何其它詞彙,例如:叔叔、阿北、ooxx
小時候,我們可能是被警告的那一個孩子。長大了,變成當壞人的靶子...
某天去拜訪朋友, 剛好正午。我的孩子滿1歲4個月。一個離溝通還早的半獸人年紀。一開始大家還玩的很愉快,但是要吃飯了。孩子無法區分事情的先後順序,不明白原來吃飯就是中場休息。也就是吃飽了才可以繼續玩。長輩一開始端著一碗飯,對著孩子舉高又晃碗,孩子一時間以為還可以玩,正準備伸手抓碗時,得到一句:「不行!你媽媽會生氣!而且會打你哦!會打打!」我:「我不會生氣,也不會隨便打孩子」空氣凝結的同時,轉身抱走孩子。
孩子還小,是沒有辦法分辨什麼叫"適合的場合"。以上述的例子來說,對孩子而言, 只有繼續玩,沒有等一下再玩。他的認知裡面會覺得「剛剛不是還跟我玩嗎?為什麼吃飯的時候就不能玩呢?」孩子並沒有概念。大人覺得自然不過的事情,對小孩而言,根本沒有同步到。因此他無法理解為什麼吃飯了不能繼續玩。如果要孩子懂事,請給他時間等他長大。
接著討論到為什麼對方會用「你媽媽會生氣哦」這樣的說話方式。關鍵就是-沒有人喜歡當壞人!對方希望在孩子的眼中保有好長輩的形象。可能是溫柔、和暖、慈愛,但絕對沒有兇悍。找個替死鬼也好,就是希望孩子能明瞭,你的行為已經造成我的困擾,但是我不願意明說。因為怕被孩子討厭呀!然而這樣子說話,孩子就能瞬間長大知進退嗎?一旦發現這種方式不過是「嚇唬嚇唬你的」更糟糕的是以後就不會把對方的話當作一回事了。
這樣的說法不止是恐嚇更好比拿著「別人的眼光」來教育孩子雙重標準。孩子內心的想法可能會演變成下述
(X)因為媽媽會生氣,所以我不能拿碗
(O)如果媽媽不在的話,我就能拿碗吧?!
完全搞錯重點了阿!這種做法會使孩子誤解為「如果沒有人在看,那就可以做同樣的事。」因為別人在看,別人可能會不高興,為了避免挨罵,所以要忍耐。藉由「別人」來教育孩子,是一種推卸責任。。
任何人都討厭別人拿長官、老板,壓著你做根本不想做的事,更何況現在那被抬出來當成凶器,心裡也不好受。不喜歡的事情,明講都好過要拖別人下水。也許下次,但願能更合緩的對長輩說:不好意思,孩子以為你還要跟他玩呢!我先帶走他。然後選擇私下對孩子堅定的說:媽媽不會隨便生氣,甚至打你。但是當我們造成別人的困擾,會先帶你離開。
如果對方是神經大條到要斷線的人,那麼只好勇敢的說明反感的想法,拒絕這種方式繼續。隱忍會有表面的和平,但長期下來心裡卻會內傷阿!
原文始於 2016/10/17
孩子還小,是沒有辦法分辨什麼叫"適合的場合"。以上述的例子來說,對孩子而言, 只有繼續玩,沒有等一下再玩。他的認知裡面會覺得「剛剛不是還跟我玩嗎?為什麼吃飯的時候就不能玩呢?」孩子並沒有概念。大人覺得自然不過的事情,對小孩而言,根本沒有同步到。因此他無法理解為什麼吃飯了不能繼續玩。如果要孩子懂事,請給他時間等他長大。
接著討論到為什麼對方會用「你媽媽會生氣哦」這樣的說話方式。關鍵就是-沒有人喜歡當壞人!對方希望在孩子的眼中保有好長輩的形象。可能是溫柔、和暖、慈愛,但絕對沒有兇悍。找個替死鬼也好,就是希望孩子能明瞭,你的行為已經造成我的困擾,但是我不願意明說。因為怕被孩子討厭呀!然而這樣子說話,孩子就能瞬間長大知進退嗎?一旦發現這種方式不過是「嚇唬嚇唬你的」更糟糕的是以後就不會把對方的話當作一回事了。
這樣的說法不止是恐嚇更好比拿著「別人的眼光」來教育孩子雙重標準。孩子內心的想法可能會演變成下述
(X)因為媽媽會生氣,所以我不能拿碗
(O)如果媽媽不在的話,我就能拿碗吧?!
完全搞錯重點了阿!這種做法會使孩子誤解為「如果沒有人在看,那就可以做同樣的事。」因為別人在看,別人可能會不高興,為了避免挨罵,所以要忍耐。藉由「別人」來教育孩子,是一種推卸責任。。
任何人都討厭別人拿長官、老板,壓著你做根本不想做的事,更何況現在那被抬出來當成凶器,心裡也不好受。不喜歡的事情,明講都好過要拖別人下水。也許下次,但願能更合緩的對長輩說:不好意思,孩子以為你還要跟他玩呢!我先帶走他。然後選擇私下對孩子堅定的說:媽媽不會隨便生氣,甚至打你。但是當我們造成別人的困擾,會先帶你離開。
如果對方是神經大條到要斷線的人,那麼只好勇敢的說明反感的想法,拒絕這種方式繼續。隱忍會有表面的和平,但長期下來心裡卻會內傷阿!
原文始於 2016/10/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答有時候並不是一種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