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2日 星期一

[心路] 幼稚園的二三事

 


小時候我們讀書,都知道環境很重要。所以找幼兒園對特生是一件大事!我常笑自己,人家是「孟母三遷」我三間。因為小犬小中大班的三年幼兒生活,我就換了三間幼兒園。論甘苦,我也是能說個幾句!幾句。

三間?!有沒有那麼誇張?如果客訴成為常態,再好的心理素質都會疲軟到神經兮兮,任何風吹草動都如臨大敵!特生就像是火星人,火星不住,卻要在地球生活。既然要在地球生活,就要守地球的規矩,接納水土不服才是常態,所以客訴會照三餐來。


我跟自己和解的方式:

不斷的洗腦自己不能假設老師們應該有同理心,大家來上班工作,無非就是要賺一份薪水。對孩子友善是幸運,沒耐心只是剛好而已。


在社群網站,我們很常發現,許多的聲音是委屈。因為我們所見的缺陷在他人的眼裡未必是問題,因此我們成為了許多師長眼中小題大作的家長。但是身陷泥濘的我們,非但沒有意會自己已被標籤,還一心期望老師去同理,這就是一廂情願。


很多時候,同理是雙重標準的楚河漢界。同理同是一國的人,排斥不受控制的異群人。同理在人與人的關係中,是一種只能希冀卻不能奢求的禮物。


看到這裡,我換三間幼稚園也是情理之中吧?!(笑)

就讀之前,我們會去打聽哪一間學校風評較好,哪一間學校的老師較有耐心,學校的環境是否適合孩子們跑跳放電,園長的教學理念是否符合我們期望。這些都是我們使得上力的地方。但為什麼即使做了這麼多的事前準備,我們最終只有換間就讀的選擇?因為這裡有一個極關鍵卻無法施力的要素-老師。


不管你事前再會選再會打聽,在「老師」這個選項面前,你只能交給上天的安排。只要你不是達官顯貴,只要你的身份只是普通百姓,那麼「靠關係、賣面子」從來就不是你一開始擁有的選項,僅有的籌碼是「運氣」。


因此,要求老師具備「愛心」,就如同要求別人「同理」那麼困難。老師與孩子之間的連結可以是「愛」,但也可以只是「工作」。工作的形態都有很多種,你一定見過滿腔熱血的同事,也見過敷衍了事只求交差的人。「老師」只是一份工作,崇高的人格,是個人特質,不會因為今天是老師就有。所以如果以為當老師的人都很有愛心,對小朋友很好,那是一種偏見。

試想,當我們的孩子比其普通的孩子來得難照顧,是增加工作負擔的個體,要期望別人對孩子更有包容是不是強人所難?照顧特生跟照顧普生的錢一樣多,但是特生要花雙倍的力氣,卻沒有因此增加補貼,算不算變向苛薄待遇。換個立場,你是該名老師會不會想要他轉學?!只要特生轉學,孩子的衝突減少,秩序更容易控管,跟家長的溝通變的只報喜,領一樣的錢,工作相對輕鬆,如果你是這名老師,你會怎麼做?

面對老師,家長能做的,從來不是增加老師的痛苦,而是堅定的支持,哪怕眼前的老師只是工作沒有愛。先把能做的事做好,當你把「配合的態度」攤在面前,老師有比較高的機率幫你一把。請注意,只是「比較高的機率」,不是「一定」。

幼兒園分為幾大項

1、入園準備

2、吃飯

3、如廁

4、午睡

5、上課規矩

6、同儕相處


這幾項裡面,你覺得哪些是家長可以使力,哪些是無能為力?

如果把這6項都丟給老師,你覺得老師會覺得這個家長好棒棒,還是只是把人球「塞」過來省事?幼稚園老師面對這幾項,可說是小菜一碟,但只限人數單一的情況下。如果一口氣面對20多位,老師再大的本領也難施展,畢竟也不是千手觀世音,沒有那麼多隻手冒出來施展法術。所以如果你想跟老師站同一戰線,你能幫忙包辦的是1 、2、3、4項。如果你能包辦,至少就是讓孩子與普生是站在差不多的位置去分享老師的注意力。至於5跟6,那就考驗老師的經驗與專業,畢竟沒有入班,再多的擔心都只是無力。

我們以難易度討論:

一、吃飯、如廁:★★☆☆☆

這個要透過大量的「習慣」去建立孩子的行為。

舉凡,尿床洗床單、吃完飯才下來,掉飯撿飯粒。這些種種的不便都是一種後果承擔。的確孩子收拾慢又花時間。但就是因為花的時間多,他才能體會種種的不便而進一步的去思考下一次要不要修正方法。孩子是不可能一次就學乖的,所以就讓他多做幾次吧。

二、午睡:★★★☆☆

有特質的孩子,通常午睡不易。所以這件事要拆幾個方向進行

1、固定作息:時間到就是得躺平

2、不動如山:躺著不睡可以,前提是不能吵到其它人。

允許小朋友有2的選項。我會建議這點要練起來,因為對幼兒園老師來說,午休是他們喘息的時間。如果要讓孩子不睡,那就相對要花人力去顧孩子,老師的休息時間被剝奪,耐性怎麼會好!

孩子試過以下幾種方法:

不建議的方法

1 被拉到外面坐到午休結束

2 被隔離

有特質的孩子很容易自處,應該是說獨處反而是一種解脫。這類的剝奪沒有辦法達到學會的效果。以我的孩子為例,會開始摳手,完全陷入自閉症的象牙塔。他會在自己的宇宙暢遊,不小心就忘了出來。

試過的:

1 額頭放尺,尺不能掉:

孩子因為顧著看尺,一開始要小心尺不能掉,注意力被吸掉,人為的干擾就少了,尺掉就表示人睡著了。

2 戴眼罩

減低光度。因為孩子對光源非常敏感,一點光源就睡不著了,所以我就加倍減光,發現效果不錯。

3 行為點數

搭配點數制度,睡覺這件事刻意放大,讓孩子認為自己完成了一件任務,得到應有的獎勵。不要害怕制約,先讓事情朝著我們想要的方式前進。


一定有人開始發慌,覺得「我的孩子就是不肯戴眼罩」。那麼媽媽們就要辛苦一點,再想一些新的方法,新的方式讓孩子嚐試,直到磨合出一個孩子能接受的方法為止。不停止就有機會找到新的路。


三、入園準備 ★★★★☆

從進校到入班,準備作業要細項區分,特別是「工作記憶」短暫的孩子,一定要練習。

先把學校該做的事細項具體化,以下以我小孩為例:

1、放鞋

2、換拖鞋

3、放水壺

4、聯絡簿蓋章

5、交聯絡簿

6、棉被袋

7、放書包

8、口罩

9、藥袋

10、餐袋


對於特生,真的要具體、具體、還是具體!

孩子在出門前,先具體的看好每個項目是否準備。

因為小犬幼稚園唸了三間學校,所以我舉中班跟大班的例子給大家參考。

中班狀況說明:

孩子遊魂很嚴重,老師唸到不想唸,再加上疫情,家長只能到門口,所以我採下面方式進行。

以下是我中班給孩子畫的圖

PO出來,是為了增強大家的信心,這麼瞎的繪畫能力,只要孩子能懂,就算醜也不是問題!一開始,圖能大就大。帶有特質的孩子,很多都是吃視覺提示,所以用手畫或是照片貼近實例都是不錯的方向。

進校以後:在聯絡本上黏上一張點數表

因疫情的緣故,家長無法到班級外面盯場,所以我請老師幫我注意這些事情,只要孩子有做到,請幫我在聯絡簿打一個圈。也就是當天我看聯絡簿就知道孩子有沒有好好完成,如果沒有,回來再教孩子一遍。

很多時候,老師真的很忙,讓他特地輔導單一個體頗有執行上的難度。我們這麼做的目的,不是增加老師的負擔,更不用讓老師因不斷提醒傷了老師與孩子相處的和氣,而是我們自己在家慢慢教好,不要讓老師扮黑臉。


大班狀況說明:

因為換校的緣故,全部要重來一次。但因孩子已經有先前的經驗,此次我把視覺提醒增加新項目-工作順序,也就是不只把事情完成,還增加新目標-效率。

原先有提供點數表,可惜老師不採用,但沒有關係,這次家長可以到班門口,可以自己盯,所以有沒有點數表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這邊要提醒大家,任何教育者都有自己的主觀想法與教育理念。畢竟我們才生1-2個孩子,他們都不知道帶過幾屆的學生。所以當老師的做法跟我們的期望值有落差的時候,永遠不要想去糾正老師或是要老師照我們的話做,唯一能做的就是我們的施力方向到哪裡是極限,做到那條邊界上就好。所謂的溝通一定不是自說自話,而是對方心甘情願的採納,如果有一絲勉強,搞得對方不舒服,你覺得「放生」有沒有可能在孩子身上發生?!

大班改成操作式


我在家門口貼上這些提醒,目的是讓孩子在離開家之前,確認一次項目,每完成一個,就抽掉一個!這樣既有成就感,也能提醒自己哪些項目還未完成。

說個真實事件,小犬有次太開心,開心到去學校只有帶「便當袋」(這說明了,他去學校最快樂的事情是吃XD),「書包」就放在家門的玄關,連揹都沒有揹,進班後,發現自己沒有書包,哭到梨花帶淚,雖然哭的很難過,但是我沒有打算回去幫他拿,那天他就是沒有書包,什麼都沒有…。雖然方法粗殘,但隔天警醒度就上升許多。


到校後,要執行「工作順序 」。意即把這些材料放在正確位置。


把所有的執行項目做成細項動作拆解


接著讓孩子拿著每一個動作去執行先後順序,怎麼跑才順暢。


過程費時,因為需要不斷的跟孩子說明,為什麼這麼做的方式不恰當,缺點在哪,吃掉哪些時間。然後等這些事情做完,不代表孩子學會,在隔天的實戰經驗,一定會亂掉順序,回家再來一次,因為孩子伴隨分心,所以一次到位叫異常,丟三落四才是常態。多多練習就好!


這些事就是幫助老師少盯一個孩子,等於少一個工作量!特生容易分心走神,就是透過大量的練習讓孩子習慣事前準備。一開始做不好,花時間是正常的,只要孩子處理的速度獲得控制,品質在上升,那就是把情推到對的方向。

等孩子做的差不多了,最後就可以加入「時間限制」這項條件去要求孩子的處理速度。我的孩子做到目前,雖不能每次做到好,但是被盯的頻率下降,那就是進步。


這一項我放在中班下開始操練。也就是孩子習慣上學一年多了,發現身邊的同學都很熟稔了,我們讓孩子沒有藉口說誰誰也是阿。再者,中班下是一個心智的進階,此時的他已上過早療,明白指令是什麼,明白要完成的事項是什麼。明白規定,明白老師的底限。也就在入小學前,他有一年半的時間去練習上學到校要做哪些事。


肯定有人會覺得,做這麼多,萬一老師還是覺得孩子不夠努力怎麼辦?上述這些努力很有可能被棄如敝屣,但只會是這間幼兒園,不會是每一間,下一間也許會因為我們幫老師省事而讓孩子得到合理的對待。永遠讓孩子保有被珍惜的機會。讓孩子漸漸跟上生活自理是我們的目標!


最後,如果你已盡所能的去做你能做的事,發現老師還是沒有幫你,那就是「離開」。不要待在讓自己「委屈」的地方,更不要以為透過溝通就能讓老師的 「想法改變」。人的偏見一旦建立,再多的示好都不過是一種討好。廉價得用不著珍惜。

有哪些狀況表示這間學校待不得了?

1、老師不停的反應(抱怨)這孩子%^%&^&

2、老師只報喜不報憂 (被放生的機率高)

3、老師只憑感覺的說話,沒有具體的事項說明

4、舊事不斷重提,跳針固定行為

5、不跟家長說明用過哪些方法與成效

6、拒絕治療師的方法

這些都顯示了該名老師只想客訴,沒有要改變的誠意。同時透過這些事讓家長壓力山大。告訴自己,這裡恐是不能待了,趕快著手找下一區唸吧!


如果老師對孩子的態度不好,檢舉是否有意義?

恐怕沒意義,除非有辦法重現所有現場或是有百口莫辯的証據,不然就只是各說各話而已。還是趕快花功夫再賭一次人品,看能不能找到合適的老師。


這三年,我當然有過不甘心,委屈,甚至憤恨,大家心裡可能出現的聲音,我一項不缺甚至更多。只是當情緒的浪潮過去,退回冷靜的岸邊,還是得再面臨是要繼續攪和還是快點抽離。從唸三間的結果來看,我每一次都是快點抽離。不是畏戰,而是把心力花在更值得的地方!學齡前要忙的事情實在太多了,為了一口氣去榨乾更多的力氣,實在太傷。



眼淚拌飯是心酸,想來還是無奈與傷感。但是媽媽就是為了當孩子的盾牌而站在輿論的前方,哪怕渾身是箭,也弁慶入體。衷心的希望每個人都能遇到好的師長,如果沒有那麼幸運,回來取個暖再出發。

祝 好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答有時候並不是一種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