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2日 星期二

[心路] 放過自己

你有過一邊早療,一邊覺得生無可戀的時候嗎?

我有,而且常常XDD!

所幸透過自我對話,慢慢的讓自己冷靜,並抓住一塊屬於我能呼吸的浮木。

Q1 老人家:「以前哪有這些特質,憨慢教,現在就是過太爽,孩子才會無法無天!

A :沒有!沒有。這些特質在遠古就恒存至今,不是以前的人都頭好壯壯而是以前的人教育資源有限,普及不易。而今的差別是網路出世,讓所有的資訊傳播更容易,搜尋的更快!

也就是以前有疑問,只能借問眾神明,或是當作業障太重,前世今生來討債,而現在隨著教育程度拉高,家長系統升級,一整個雷達敏銳,稍有風吹,就立馬復建科報到。


Q2 特殊小孩讓我備受挫折,我真失敗!

A:失敗是為了讓我找到更適合的方法,所以我還在尋找答案的道路上。只要我還繼續的走著,總會磨合出適合孩子的方法。所以即使當下很挫折,只能反應出方法還沒有出現,並不是我停止了腳步,而是需要休息一下!把心歸零,然後整裝再出發!


Q3 別人的言語,常常刺得我好痛,該怎麼辦?

除了照顧者本身,沒有人比我更懂孩子的枝微末節,所以當外人以片面來武斷事件的全貌,本身就失去同理,同時只增加風涼話的優越,唯一能做的是轉身離開。

抗辯會引來反駁的論戰,如果想為自己討公道,那就去回應,同時也要準備可能會失去一段友誼。保持安全距離,讓自己舒心,也不讓別人侵略心靈。


Q4 早療一定要像社團前輩一樣塞得那麼滿嗎?

先安頓自己有無足夠的經濟、心力、時間,再觀察孩子目前的狀況決定課程的配套。早療已經4年的我,不斷的提醒自己「抓大放小」。只要孩子的能力咬到車尾燈,我就會減緩追逐的力道,那個小,一時半刻解不了,讓他慢慢長就好,不一定要逼馬上改掉。

堂數的鬆緊,我自己是這麼做的,給大家參考看看:

1 由緊至鬆:

任何的進步在一定的時間後會趨於平緩,也就是做的再多,成長的幅度大不如前,這個時候去塞課,要能覺察究竟是孩子需要還是安撫家長內在焦慮。

2 認知程度:

認知等同於學習能力,會決定孩子進步的速度。只要的孩子的認知有拉上來,我都會建議加強「情緒調節」的能力。對特生來說,心智是罩門,情緒需要刻意練習,而這份刻意是要放在情境累積,跑課要先能理解該堂課的目的是否符合孩子現況的需求。

倘若孩子的能力已經上來,錦上添花固然很好,但時間寶貴,其它心智相關課題也要平均照顧,避免整體能力懸殊過大。

3 家長裝備:

要能明白老師對孩子施予的灌溉是屬於什麼樣的養份。

把治療師當顧問,而家長是實務,相輔相成,讓孩子有練就好。特生是一輩子的馬拉松,不求前期要跑得多猛烈,只求能穩穩的跟上,慢慢的跑完這趟旅程就已經功德圓滿。


Q5 為什麼成功的經驗難以複制?

人們對困境有渴望,就會尋求解決療方。所以複制並嚐試是第一步,然後不斷的循環這個解謎的過程。

我常常覺得特生是一張獨一無二的手牌,有強有弱。既然是手牌,就代表發牌的時候,夾帶運氣的成份。可能手上的牌帶有特殊功能,也可能只是一張小不隆咚的梅花3。無論如何,這張牌就是所有努力的起點。

所謂的起點,就是這張卡牌天生的限制,跟過程多麼拼命有關聯但卻不是主導的關鍵。也就是照顧者很努力,孩子一定會進步,但進步的程度跟內心的預設可能會有落差,而這份落差會為執行者帶來失落的後勁。

因此複製前一定要清楚手上有一張什麼樣的卡牌。散牌打好是電影特效,就算有,機率不高。不是做的不夠,也不是做的不好,而是起點一開始就不同,做到能做的範圍就好。

另外也跟孩子本身的個性習習相關,所以要複製經驗前,請先觀察自己的孩子跟前輩的孩子是不是相似類型。愛因斯坦曾說:「假如你讓一條魚爬樹的話,牠會永遠相信自己是一個笨蛋。」寧可讓魚師鯨魚也不要去學猴子爬樹!

所以苛責自己的同時,請先明白客觀事實,他人的經驗是他人為自家小孩量身打造的,並不是為我們的小孩專門客製,我們可以提取,可以借鏡,但是整套搬過來,不一定適用。



Q6 你那個有什麼,我比你更慘也沒有怎麼樣阿!聽到類似的安慰,心裡會不會有點懷疑自己的痛居然是這麼的敷淺?

有句話說是這麼說的「痛苦是比較出來的」。

聽到這句話的時候,美意是「別想太多」、「我們還算好過的」、「別人這麼痛都行了,哪有什麼站不起來的問題」…,但是反面推敲,這句安慰隱含了否定的成份。否定什麼?否定當事人現下的痛不值得。

當痛正侵蝕內在的自我,一句這哪有什麼,無疑是雪上加霜。也就是評斷別人不夠勇敢,一點點的挫折都禁不起以及不如他人的優越。與其覺得脆弱還不如說是尋找解答途中。因為事實是傷害可能類似卻不能取代當事人的感受。

痛的當下是錐心,需要的並不是道理而是無聲的支持,安慰要自己給,唯有想通就能走出這座傷心的囚牢。他人給的「建言」是短期的止痛,也許能治標,但治本有限。

回到一開始,「痛苦比較」究竟是交由別人來論定,還是內在自我對話?我傾向後者。


閒話家常:

這篇內容獻給那些過度努力的照顧者。

我是這樣跟自己和解的,然後在網路的世界,支持你。



有一陣子,我覺得自己是薛西弗斯。每天做著徒勞無功的事,日復一日,直到朋友告訴我「我們推的是小孩,不是恆久不變的石頭。有時候就乾脆別推了,休息一下,石頭還不想上山,就讓他自己滾。」「他們不是石頭,所以我們也不要當薛西弗斯。正因為他們不是石頭,所以不是只有我們推才有用,也不是只有用推的才能上山。」

朋友P的話,短短幾句,救贖我的頹廢,讓那裂縫癒合,讓心重啟。好感謝有妳在,謝謝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答有時候並不是一種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