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3日 星期三

[心路] 分享的情緒勒索


HI,大家這週過的好嗎?本週要延續之前的主題來到第三篇探討-分享的情緒勒索。這類的文章沒有花俏的的照片,只有思考的過程,內容生硬,也不討喜。但作為一個分享的反對者,我有必要為這個行為解釋,為什麼分享不適合對孩子隨便套入。分享的美德是光,但副作用的闇也必然隨行。我們教了良善,給了溫暖,也要讓孩子分辨惡的界限,保護自己。


市面上有很多文章指出,強迫的分享是一種搶奪。但我認為搶奪僅僅是行為的「結果」,追根究底是心裡的安全邊界受到挑戰,進而做出控制的行為延伸。



一、安全感
所謂的安全感,是一種彼此「關係的穩定」作為信任的標準。
先看一個故事。阿吉有一個好朋友叫阿呆,阿吉平常都跟阿呆玩汪汪隊立大功的玩具。有一天阿吉的媽媽送了阿吉夢寐以求的戰鬥陀螺,阿呆想跟阿吉借,阿吉怯步了...。請問你覺得他們三個人的立場是什麼?

1 自我的形象-阿吉:
✪借阿呆:皆大歡喜,媽媽也會稱讚我是會分享的好孩子。
✪不借阿呆:是不是就是一個小氣又不夠朋友的人?媽媽會不會因為我不服從她管教的規矩,而認為我是不懂事的孩子?
阿吉的怯步是跟自己的意識拔河,他內在的劇場正天人交戰。只要有一絲絲的猶豫,都代表他的不願意。身為旁觀者,要把決定權交還給他,而不是替他下決定。

2 他方的立場-阿呆:
✪ 阿吉借我:我們是哥們!
✪ 阿吉不借:他沒有把我當朋友!
阿呆一定是很想玩,所以他會預設對方要借他。如果最後阿吉沒有借阿呆,一定會生氣,但生氣的本質是難過,而難過的源頭是被拒絕!所以學會尊重與被拒絕是每個孩子的課題。我們可以告訴阿呆,阿吉只是很寶貝他的玩具,但不代表他不把你朋友。要把這樣負面的聯結拆開,一碼事歸一碼事。

3 第三方的觀感-吉媽:
✪ 阿吉借出:真不愧是我的好孩子,真是善良又大方。
✪ 阿吉不借:只是一個玩具,有什麼關係,幹麻小氣。
如果立場是第三方,在無法完全同理別人的情況下,最好的做法是嘴巴管好,因為一個不小心就是無意識的在幫孩子貼標籤。不干涉才能把損害減到最低。

有關遊戲的策略,上一章-分享的謬誤已討論過。

如果你是阿吉,喜歡的玩具要被借了,你怎麼做?
如果你是阿呆,假設被拒絕了,要怎麼面對難過?
如果你是大人,看到孩子的角力,你選擇怎麼說?
不管你是誰,任何一方的做法都會衝擊彼此關係的穩定。可能變好也可能更糟,而糟就會引發下一個行為模式-控制慾。


二、控制慾



情緒勒索這個部份是孩子普遍心裡煎熬卻說不清楚的痛點。

勒索-權力的展現。
具有比較主導的位置,透過要求迫使被勒索者服從。一旦嚐過控制他人行為的優越,食髓知味這個技能會越用越熟練。以下為常見的場景。

1 動之以情:我們是好朋友,你應該會借我吧
這句話踩在「罪惡感」的痛點。也就是利用被勒索者「害怕失去,即是你現在、此刻還擁有的証明」,誘使被勒索者「順從」。只要成功一次,之後只是換湯不換藥的舊事重演。

2 說之以理:我上次有借你,這次換你借我
看起來很合理,但這是一個謬誤。任何人都不能替他人做選擇。用此招無疑是把「壓力」放大,隱藏的含意是:你這次不借我,那我下次也不借你」。讓被勒索的人看到一張未到口的大餅,假設「萬一他下次的玩具更厲害,我就會失去玩到的機會」問題是有沒有更厲害的玩具出現根本就不知道,但會因為這樣的預設,而服從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3 誘之以利:如果你借我,我就繼續當你的好朋友
這招明顯「把友誼當作一個籌碼」。利用被勒索者最在意的關係,作為一個餌,與對方交換關係的深度。這種友誼就像洋芋片,又脆又薄,一咬就碎。要是有一天沒有東西可以借了,對方還會跟我做朋友嗎?說明白點只是工具人,論朋友還太遙遠。

4 威之以武:大雄和胖虎(技安)
害怕是人類的本能。而伴隨疼痛的威脅是貨真價實的恐懼。通常使出這一擊,被勒索者幾乎是沒有選擇,只能雙手奉上。這已經不能叫分享,而是裏著分享明著搶!跟強盜沒有兩樣。

勒索者所有的招式都是為了說服對方順從自己
這背後源自對某種事物或心理的潰乏而造成加害行為。以大雄和胖虎為例,不難發現,胖虎在漫畫裡,幾乎不曾分享玩具,他所有看上眼的東西,都是用武力搶奪。這意謂胖虎對玩具的追求對比家裡給出的玩具量,是供不應求。也就是胖虎的不安全感來自於寂寞,再多的玩具也填補不了內心的空洞,所以他要不斷的要,不斷的拿,不斷的証明就算家裡沒有玩具給我,我也有辦法從別人那裡拿到手。他並不是真的要欺負大雄,而是大雄給了他機會予取予求。

被勒索者-害怕而讓步
願意被勒索的人,不是因為懦弱,而是過度在意與對方的關係。當在意失去,勒索就不成立。有點像「被討厭的勇氣」。被勒索的人不是一開始就服從的,他們一定曾有過掙扎與反擊,所以要去瞭解的是為什麼他們失去抵抗的意志?

面對困難,有時候逃比較輕鬆,維持一貫的做法反而容易。這就要問,這件事對這個人危害的層級是什麼。而需要進一步問的是-這份讓步會換來和平嗎?如果焦慮的解除只是暫時,那一次又一次的侵襲,會不會崩潰自我而朝向最極端的狀況-絕交-來結束友誼?

孩子遇到這樣的事情通常委屈又惱火,常常會想要大人主持公道,但是能保証每次都有大人在嗎?能保証大人不會偏心嗎?沒有辦法,對吧?!我很喜歡一句話「能救人質的只有人質自己」(註1)也就是不要期待每次的傷害都有個救世主會拯救你的苦難,而是要堅定的劃立下「情緒界限」告訴對方你的底限。為自己發聲並不容易,但可以刻意練習!

三、閒話家常
孩子間的分享,其實就是成人世界的人際縮影!隨著長大,分享會越來越複雜,既然是複雜的行為,就不能一言以蔽之的帶過。要孩子學會分享,究竟是盲目的跟風還是不能承受與他人價值觀的不同?身為群體的一部份,都想選擇安全的位置,害怕與他人不同而讓自己陷入孤立視為異類。所以請誠實的面對自己,如果回到過去,你想怎麼學這道課題。

比起事後的諸葛,我更在意事前的預防。下一次的主題「分享的原素」即是假設分享是一個組合包,透過拆解讓孩子知道要先具備哪些心理素質,才能觸發分享的概念。這系列的文章都很長,先謝謝你花時間閱讀我的思考,如果你有想法,歡迎留言給我,希望這篇文章能帶給你一些火花!


註1:這句話來自電影-亞果出任務





分享的思考脈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答有時候並不是一種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