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起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因為有朋友的孩子準備入小了,與我討論該怎麼安排早療課程的走向。我覺得大班是蠻關鍵的一年,調整的幅度充滿了變數,隨時要有彈性的轉彎,所以我把想法分享在這裡,給大家一個參考,希望這份想法能陪伴您找到適合孩子的安排。
前言:
本篇文章是延續「早療排課走向-中班那一年」。
所以就不會再贅述過往,而是直接以大班的生活作為分享。
一、大班的上學期-團體實戰與觀察
1、個課 vs 團課
上學期開始,我有意識的砍個別課(註1),所有的治療課都安排在學校下課後,而且治療課都是「團體」為主。
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不做「中途接走去上治療課」這件事。
在中小班的時候,中途帶去上治療是因為孩子的能力差異太大,需要做個別的加強,以及並沒有太多時段可選擇,權衡之下,不得已要從幼稚園的班上拉走。
我的孩子從小班早療到大班,幾乎沒有班上的歸屬感,常常就是帶去上治療,我知道這是他最後一次跟班上的同學有交集,所以我把所有治療課安排在學校放學,利用中小班累積的進步來練習團體生活。
而所謂的治療團課,就是符合大家都能上課的時間,時間自然就有很大的機率落在16:00後,達成學校下課後,在治療課繼續練習「團體參與」這件事。
2、團體課的意義
大班意思是小學前一年,也就是即將進入「規範」、「團體」、「秩序」的生活,我預計得用一年的時間來提早準備,所以在課程的安排上,全部都是「團體課」。
這個團課的用意 要的是什麼?
「聽從」、「跟隨」、「自律」就是這三件事。
比起學校,治療師們給的回饋很快,當下就能提醒孩子不適切行為。(在學校比較仰賴同學的告狀,或是孩子的不當太明顯,讓老師不得不注意。)我的方法是根據治療師的回饋,用同一套標準請幼稚園老師注意孩子在校狀況。簡單來講就是規則一致性。
3、緩讀 vs 直升
一個學期過後,相信家長們心裡有底,孩子的能力到底追到什麼程度。期末很快就會迎來小學「鑑定安置」的報名,所以要提早決定孩子未來是走直升小一還是緩讀再把基底打穩。
這兩條路會直接影響下學期生活的走向。
不管是緩讀還是直升,都建議與學校老師、治療師、及另一半來做討論。多方的匯集看法與意見再下最後決定。
這邊要特別提醒,選擇緩讀的人有幾件事要忙
1 找好願意再收一年的幼稚園
2 做好計劃書 (報名緩讀,要出報告!)
3 照顧者的心裡已經準備好了嗎?
由於我最後選擇直升小一,所以緩讀的功課我做的不夠多,這邊就無法再提供相關訊息,只能請大家自行找方向。
二、大班下學期-模擬小一生活
1、早療課程再調整
大班是早療補助的最後一年,也就是很多課在上小一後,不能隨心所欲,畢竟要考慮家中經濟。再者是很多院所不收小一生(把機會留給更小的孩子追),所以剩下的半年,自費該排隊該卡位都要即早規劃,以便上小一後,早療不中斷,持續的進步。
2、學校生活的變動
為了適應半年後入小學,我直接把作息拉的更長來調整。小學一年級,只有一天是整天,其它都半天,孩子就只有一天留在學校,其它時間均是中午接走,比照小學作息辦理。
3、入小基礎能力訓練
asd的孩子入小後,要面臨的挑戰很多,環境、同學的刺激不說,舉凡一點點不同都能讓我們的孩子崩潰跟失控。
雖說狀況都會有,但有分提前預防跟遇到再說兩種。
像是行為問題一定會有,但到底是什麼情況下發生真的只能遇到再說,每一次的衝突都是新的資料庫建立,所以我視孩子的爆炸為必然,至於災害的等級顯然不是現在的我所能防範。先放著,反正這個問題提早會來,不用急!
而課業問題反而是可控範圍,所以大班下學期,我花很多時間應付上小學最大的變化-寫字。
寫字可說是一個魔王關!!他吃精細、挪移,相關的練習建議可找「職能治療師」討論,這一關是他們的守備範圍。
注音:如果有構音的問題,可找「語言治療師」討論。如果沒有,好好練習三拼到順。
數學:注意點數的順序性,避免跳數跟漏數,大至上就可以安然渡過。
一年級的上學期幾乎是和大班做銜接與區隔,所以課業上並不是太困難,反而是讓特生能好好適應與習慣的黃金期。所以孩子的課業上我並未著墨太多,反而是實打實的好好面對行為所帶來的衝擊。
閒話家常:
我並不是鼓勵大家要偷跑學習,而是asd的孩子,如果能力較弱,會建議把時間拉長來學習。
以上圖來說,普生9-10月就能熟悉的事物,對於特生來說,適應期要拉的更長來準備,請見圖,拉長時間準備後,還不敢說能追上普生的水準,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會縮短那個差距。要的就是縮短差距。
我認為人性是這樣的,一旦看不到車尾燈,會連追都不想追,我不奢求追上,只要能咬住就好了!為了咬住,孩子付出很多努力。雖說會心疼,但比起一碰就碎的玻璃心,我們還是要挺住前進!
以上,希望這份參考能幫上你,你並不孤單,這條路上大家都是磕磕絆絆,相互扶持總能遇到一份溫暖陪伴!
註1.小班-純個課,中班-個+團混合
*補充 2023/11/03
近來有人問我緩讀的事,我再把一些心得補充下來。
家長害怕緩讀,大多是擔心跟同齡的落差越差越大。但同時又會焦慮「社交」和「功課」該怎麼辦?
社交:就是人際,要玩在一起。
大家可能忽略了
「心智年齡=交心頻率」
怎麼看心智年齡呢?觀察孩子跟幾歲的小孩玩在一起最輕鬆。
假設小明只有6歲,跟一堆混齡的孩子玩,跟4歲左右的孩子玩得最好,那麼可以推測,4歲的孩子對小明的負擔最小,那4歲就是小明的心智年齡。
如果家長的考量是「人際社交」,那麼我就建議緩讀。
人際社交這一題,不管你多努力,上了多少治療課,成效會有,但比較慢。心智的差距,不是硬拉就能起來,需要的反而是「時間的等待」。等孩子的心智長大。「等」!
因為特生普遍心智年紀小於同齡孩子。在孩子年紀小的時候,差1歲跟差2歲的人生經驗,落差是很大的。
即齡就學:當孩子生理6歲,心智4歲 v.s 同學生理6歲,心智是6歲---玩不起來,因為頻率很遠。
緩讀上學:當孩子生理7歲,心智5歲 v.s 同學生理6歲,心智也是6歲---縮短了差距,玩起來的機率就會高。
緩讀一年看似很落後,但如果攤平在人生的階段,那不過微不足道。(假設人生有80歲的壽命,不會因為區區一年,左右你人生的道路) 學齡前會有很多訊息都「過度」強調人際,在這個氛圍裡面,就容易感到焦慮,需要區分的是環境給的壓力,還是心底真正的恐懼,兩者不能混淆!
再者,緩讀可以把「基本能力訓練」的時間拉長,也就更有餘裕去準備入小的基礎,功課屆時就不太需要操心了!
我的孩子小學三年級了,讓我回頭看一題,我覺得如果當時我選緩讀這一條路就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答有時候並不是一種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