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 星期二

[心路] 小四那一年的前路漫漫-上

又到了-年度報告-時間!

小犬的中年級結束了,準備邁向青春期風暴-高年級前哨。如果吉凶是個指標,今年是「平」。意思是他過的沒有那麼順利,但也不至於到沮喪,反正挫折是一種日常,偶而的好運就值得珍惜,正是這種小確幸讓人對於生活不那麼絕望,再堅持一下或許下一站不是沙漠而是一處綠洲吧。

今年我會花比較多的篇幅去書寫我遇到的情況,希望能稍稍撫平讀文章的你,不是一個人去面對這些事,同時想安慰你,神經的多樣性,從來不是父母努力就能導正,你是來幫助孩子的人,給他支持的人,不是害他的人,所以不要再自責自己做的不夠,你只差沒有獻祭靈魂了,不用把整個人都犧牲掉!你是你!

那麼文章開始了!


藥圖示意圖,非專注力用藥 

用藥觀察

以下不會有任何的數據與醫療相關的文字,純綷就是這些年(一年級到四年級)的觀察。因為朋友詢問,我順手把這些觀察整理一下,分享給兩難的家長,願你能讀完後,找出自己的決定。

這邊用藥觀察僅限「利他能」和「利長能」。


施測地點:大醫院-心智科。

可以在每次回診或聯合評估或心理衡鑑時,與醫生討論施測是否必要,通常時間落在大班到小二這段時間。因為年紀太小的孩子,其實優先考慮好好跑早療,不用太早吃藥。


△ 什麼時候服用?

通常孩子「注意力不足」不分場域的時候。

假設上國語就睡神上身,上自然時精神抖擻,這個就是挑科目。音樂老師講話如沐春風,藝術老師講話就張口呵欠,這個就是挑老師。不分場域指的是管你國語、數學、社會、自然…,通通公平,一路走神,神遊魂穿,這個就是不分場域。就算好感度較高的老師,即便有交情護體,一個分神也是忍不住放空,就算他已經很努力控制了,也擋不住生理限界。

過度衝動

我孩子屬這型。在施測注意力時,犬子的結果與一般孩童無異,但是衝動性很高。或許你會感到好奇,這不是在吃專注的藥嗎?是的,這是吃專注的藥,我從孩子身上看到的觀察是當「注意力提升」連帶影響「指令理解提升」,當指令理解提升,做對選擇的機率就上升,進而降低衝動帶來的苦果。

不管你的情況是屬於哪一種,只要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 (包含牽連到別人) 而且早療做到快沒招,諮詢問到都是同樣結果時,當無力感像浪潮不斷襲捲,這個時候不是考慮吃符畫咒觀落陰,而是試試「藥物」這種科學的根據。


△可能的副作用

普遍常見「食慾不佳」、「長不高」、「頭痛」、「噁心」、「影響睡眠」、「停藥反而暴躁」。

我的孩子幾乎都中,但如何降低副作用帶來的不便呢?

先瞭解藥效的時間

利他能-短效-維持時間 4小時

利長能-長效- 維持時間8小時

1 食慾不佳

孩子吃了藥後,看到食物像看到作業一樣,一臉不起勁,很難想像眼前可是他最愛的草莓蛋糕,所以一律先吃飯再吃藥。

特別是早餐,一定要吃飽!一定要!因為上中年級後,在學校營養午餐的時間,藥效還沒有過,完全就意思意思挾兩口,沒有進食的慾望。所以孩子只剩兩餐-早餐和晚餐,因此盡可能在服藥前與藥效退的時間,多一些食物供給。

2 長不高

小犬從小一到現在,教室裡都坐搖滾區第一排,從來不用搶票,矮到沒有坐過第二排,為此還帶他照骨齡、看生長發育是不是遲緩,好險都正常。試想他都已經吃的少了,長得慢也是情理中吧?!所以我就阿Q的安慰自己,男孩迷人面向不在高度而在態度。高雖然羨慕,矮不必嫉妒,讓其它面發光就好了。

不過,更根本的原因是「基因」。

「基因治百病」如果父母都很高,基本可以無視矮小這一題,唯一要擔心的是過瘦。

3 頭痛和噁心

在孩子的身上是偶發。

這個抓不太到時間點,所以發生時,只能閉眼休息,讓不舒服的感覺慢慢褪去。

4 影響睡眠

曾有一說,有ASD特質的孩子,基本就不怎麼睡覺。我想起孩子從小就是月子中心睡最少的嬰兒。當大家都呼呼呵呵的當天使寶寶的時候,只有他一個人不安於室的手舞足蹈,東張西望 。或許從那個時候起,就已經暗示我,這孩子不好帶…。

睡得少是一種結果,但成因卻很多,例如,如果孩子伴隨過敏體質,鼻子隨季節,常常鼻涕或咳嗽,這個就中獎了,中了夜貓獎。難入睡,眼圈黑。有時候真想一棒打昏,也不願他夜夜不睡。

因此,如果有其它情況加持,吃藥的時間點非常重要,畢竟已經不好睡了,更要排除吃藥帶來的影響。

比如早上07:30服藥

利他能退藥時間會抓在11:30

利長能退藥時間會抓在15:30

以上是粗估,體重影響劑量,這點請找心智科醫師討論。

如果上整天課,服用利他能的孩子,中午可以吃完午餐再補。但如果超過14:00沒有吃,那就不要吃了。因為會影響晚餐的進食與可能延遲睡眠。

5 停藥反而暴躁

單純的說就是超過藥效時間,打回原型。有時候會誤會孩子不配合,其實就只是藥效退掉了。這個退的過程,有時孩子情緒起伏很大,是因為少了韁繩(藥),而回到野生(馬)的樣子。我們會懷念孩子服藥期間乖巧柔順,所以當他返回原始,本性落差太大,怎麼看怎麼嫌,就放大他的缺點。但他本來就那個樣子。



△我自己的服用時間點

週末、寒暑假不服藥、上課才服藥

低年級-利他能

大部份都是半天,所以都是吃短效。

孩子大概在11:30左右就會慢慢變回山猴,上課會有狂舉手愛插嘴的傾向。

中年級-利長能

體重上升,大概短效退的更快了,所以我們開始服用長效。

這邊要特別注意「體重」。

如果發現孩子吃了利他能後,好像還是一樣失控,就要意識到藥量是否足夠。中年級時,我們一開始採早上利他能,中午吃完午飯,再自行服用一次利他能。有發生過以下狀況

1 忘記服用

因為沒有吃藥,下午是場災難…,情緒暴動,行為暴衝。

2 藥量不足

體重上升後,即使有吃藥,行為還是依然故我,給班級和同學帶來很多負面觀感。

基於這兩點,我開始轉長效利長能。發生衝突的頻率真的是下降許多,一天發生3~4件,跟一禮拜發生2~3件 (不要奢望0),這個對疲於處理的家長就回血很多。


△吃藥還要做治療嗎?

吃藥在情緒失控面前,宛若衛生紙,不堪一擊。但不吃,會讓整個失控猶如夜空煙花,朵朵絢麗,炸個燦爛。

吃藥不是萬能,當情緒衝破理智,強大的專注力會死鑽固著點,特別是有亞斯特質的孩子,常常會直接核爆地表,變身超級賽亞人,所以還是要搭配一些行為上的治療,幫助孩子找到情緒減壓與生氣洩洪的方法。

主角E級時期
動漫-我獨自升級

可以想像成「因治療而學會的方法」是一種安身的武器,身上要有裝備,才有機會抵擋情緒的暴擊,如果沒有學會技能,如同赤身PK大魔物,必死無疑!好吧,有點誇張,那不死也剩半條命,總之,備著比要用沒有強!

我個人推薦平常加強「情緒」與「自我覺察」。

要能命名,要能分辨。只有先知道自己怎麼了,才有機會走下來,人在未知的情境會被焦慮吞沒,進而暴走。


△怎麼說服自己?

沒有人一開始就走到服藥這一步。

寫這個段落前,我先去回顧4年前的文章-用藥的掙扎。時至今日,我仍會慶幸還好當初沒有順服(長輩不贊成),而是老實用藥。

簡單來說,我沒招了。

4年前,正值我孩子最失控,人見人嫌,鬼見眼愁的麻煩精,他不是有意為之,而是他禁不起任何一點挑釁。特別是處於「壓力」與「被針對」的情境,很容易從「小波動」擴大為「全面性衝動」。我們當然會持續練習,如何忍住第一時間的憤怒,用語言化解,但是生理的限制,不是練就有用,哪怕再努力,猶如螻蟻,一輾即斃。

特生最虧的地方就是有口難言。

除了講不出來,可能還有講不清楚或篇幅太長,講不到重點,伴隨時間有限,耐性歸零,根本沒有時間繼續釐清。當年班上有一些孩子相中這一點,專打「我又沒有弄到你」的這種擦邊球,但孩子受不了被激,無法控制反擊的進退,只要對方發出「他弄到我」,道理不在,立場反轉,就算反應也不過雷大雨小,一點勝算也沒有,拿什麼來証明清白呢?多少現場面前,所謂的挑釁,只要沒有鬧出動靜,通常都被無關緊要的帶過,遺憾的是有多少人正視「無關緊要」才是特生的業力引爆狡猾的規避者總是輕縱,食髓之味,越做越過火。

孩子吃了藥以後,比較能把平常教的方法,有機會的用出來。

我不是說吃藥從此就萬事如意,而是有機會讓衝動剎住,有機會把話說清楚,有機會不一定會成,但機率不是零就不那麼絕望。只要能打破零,我想任何事情我都會去嚐試,哪怕刀山油鍋,不去怎麼知道這不是一條路呢?


△ 學校老師想法

特別寫這一個段落,原自有些家長反應「我的孩子測驗就沒有過動症,為什麼學校老師一直要我看醫生?為什麼要逼我的孩子吃藥?」不少家長會覺得莫名奇妙,我完全可以體會,因為我也曾經這樣想過。

小一的時候,學校資源班的老師,問的謹慎又小心,深怕用字不妥,家長就像尾巴被踩的貓,立馬跳起來。

「媽媽,你帶孩子回診的時候,能否跟醫生討論到衝動這一塊嗎?」

聽完這句話,我眼裡浮了個等號 (=.=),拜託,我效率好到連測驗都做完了,但是成人社交場合要禮貌合宜:

「我們明白老師的顧慮,這個測驗我們已經安排,並且做完評估了。」

「那測驗的結果如何呢?」老師問這句話的翻譯就是「有開藥嗎?」,

「老師,報告結果正常,孩子並沒有注意力不足症,但事實來看,衝動確實是高」

等號無限延長,老師阿,不止你懷疑,連我自己都覺得報告可能有誤,但測驗的結果就正常阿!大概又過了一、兩個星期,老師再次小心翼翼的發出訊號:

「媽媽,我們能不能再找其它醫生討論呢?」

嗯…這句話的潛台詞:「拜託你找個會開藥的醫生吧!」


我自認自己早療負責,配合度高,應該不到要用藥的階段,但是老師到底是多大的痛苦,非要這麼堅持?這件事在我入班當志工時,從觀察整個班級的狀況找到答案。

失憶投捕-要圭

特生、過動、情緒爆躁…等等非常態性的學生,常常會干擾課堂與上課節奏。如果想要維持教學品質,得讓老師有效教學而不是一直中斷來處理突發狀況。先想像耐性是一條bra條,一開始是和平的綠燈區,隨著干擾上升,慢慢轉黃,漸漸趨紅,最後爆掉,老師是人不是神,沒有辦法一直忍讓,所以會找隊友(家長)反應,如果隊友不幫,他獨立苦撐,最後就是團滅 - 其它小孩回家跟家長反應,其它家長去學校跟老師施壓,老師隻身難擋圍剿,最後就是放生不管,爾後多的是特生的委屈與心疼的淚。

想要親師合作,不能自說自話,而是先幫老師設想他可能會面臨哪些情況,因此,老師容忍的底限一直是我非常在意的指標。如果把老師逼到臨界點,吃虧的永遠是特生。畢竟他不用為了一棵樹(特生),放棄一座森林(班級其它學生),立場上,得罪一位家長跟一群家長相比,顯然後者會更嚴重。可能會心寒老師不夠體諒孩子,但現實是老師也要生存。

自己跟特生相處就知道,他們在「激怒」別人真的是天賦異秉,他們不是故意踩對方痛點,而是沒有意識到這麼做會帶來哪些後果。試想,精華時段,跟孩子最密集相處的人就是老師跟同班同學,從早上07:50到校一連串到下午15:50放學。這個過程,如果孩子無法有效合宜的控制自己(通常就是生理限制讓他無法有效管理自己),脫序的行為,失控的情緒就會在班級連環爆,一個不會結束,兩起衝突算還好,三件可能不同人…,處理要是非常細膩而非快速,該會耗掉老師多少精神力?再者還剩下多少心力分配給其它同學?這麼說不是要幫老師講話,而是先理解他的難處,明白施力的困難,比較不會把情緒與不滿發洩在老師身上。

如果孩子的特質非常明顯,行為帶來困擾,通常老師第一時間會先瞭解,有早療嗎?治療持續嗎?治療師有提供哪些方法嗎?家裡怎麼解決…,等等這些常規的策略,但是,但是,不要忘了,如果這些方法就能控制發生的頻率,爆炸的幅度,老師不會想到最後一招-「用藥」。

上述的方法如果改善有限,要記得老師跟同學還身處「學校時間循環」也就是在現場的不是家長,面臨苦楚的也不是家長,而家長就好像站在暴風圈外對裡面的人喊加油,撐下去,你可以的!拜託,自己進來收拾吧!

所有人都知道有服藥這一招,沒服藥就好像「有招不用」,逼大家共業承擔,這種感覺就像在沙漠,魚快渴死了,路過的大熊懷裡揣著水,悠悠的說:你撐著點,等一下就下雨了。魚不氣死才怪。


△ 服藥也沒有效怎麼辦?

相信我,這個時候老師會釋懷一些。

「他已經帶去治療了,藥也吃了,他能做的都做了…,」

注意這裡面的「能做的都做了」,也就是家長已經盡力了,他們也不願意這樣,好吧,我還可以的,家長是我的隊友。只要還是隊友,就能繼續合作,朝向對孩子較好的結果。

再換位思考,如果我們家的孩子去弄到別人,老師要向其它同學的家長說明時,

「O媽,□□的確是弄到O…,我在學校已經處理」 V.S 

「O媽,□□的確是弄到O,但是□的家長,平常積極帶他治療,而且也已經在服藥,□媽很關心這件事,我在學校已經處理,希望O媽能再給□□修正的機會。」

如果我們是O媽,我們會對哪個說明感到同理與包容?會不會看到已經很努力的特生家長面上,多一份心軟與看見這一份不容易?!

當然我們的善意也有可能踢鐵板,這個時候不要去賭氣魄,討一個公道沒有,以卵擊石還差不多。首先必須要為這口氣承擔代價的是在學校的孩子,一個有特質的孩子去面對大人的複雜,這個情境實在是太難太傷,再者就算爭贏,孩子在那個地方就能平安下庄嗎?多的是不知道哪裡來的吹箭,明刀易擋,暗箭難防。所以真要是太委屈,重新洗牌,試試「轉學」,機會重來。


△ 用藥至今

孩子服藥4年了。早年常常懷疑人生,拼命做早療,有時候竟抵不過一粒膠囊,到底是生理BOSS怪太強,還是我做的不夠?孩子會受季節、溫度、聲音、人潮、情境影響,這些都會引發孩子暴動,處理夠久就換我失控,當事件太雷同,我們以為過去,而孩子仍卡在那樣的漩渦,跟自己的堅持過不去,試問,會不會疲憊?會,超級累!沒有什麼比無力感來得讓人想放棄。吃藥後的孩子雖然也會闖禍,但頻率下降,我就不會被耗損太嚴重,只要還活著,谷底就一定會過去。



親師合作

一、IEP  (點圖就能看大圖細節)

我最常被問的是「IEP該怎麼寫」(幾乎每年都遇到不同人問同樣的事),所以就算這些年度文章你看我寫的IEP都大同小異,我還是會持續寫這個特輯。原因無它,我不知道你看我的文章有多久,但我都假設你是第一次認識我!如果這系列你清楚不過,可以整PART跳過!


四上:

上述這張圖,除了人名遮住外,幾乎是一絲不掛的祼露真實在各位面前!看完有沒有覺得這個小孩真的很討厭?!不討喜的他,用各種方式展現厭惡值,但細究就發現本質都離不開「同理心」。因為還沒有長出來的心智,別說類化,只能不斷「遇到再教一次」,然後「」他成長。

特生家長最委屈的事情其一是明明有在教卻被誤會放縱成妖。我想表達我跟大家一樣,已經用盡全力,孩子仍然任性妄為,委屈從來不會因為多努力,而被寬容以對-人的耐性有限。

所以,不要陷在各式各樣的麻煩裡,任沮喪潰堤,一旦感性淹沒理性,對話就很難朝「問題解決」的方向前進。我建議要把這些事件找到共通點,幫老師直指問題的核心,先聚焦認知,再來商量可行性。

圖片上,我列舉四個大項的問題 (雙標、魔人、自我、自利),這四個問題的核心就是同理心衍生,用目前的做法告訴師長,我沒有放棄,我持續努力!用未來目標請師長協助,並讓教養規則一致。



四下:



這張圖片,延續二年級道別時的風格-寫下老師為你做的事!

我們常常在網路上看到「讚美要具體」這五個大字。意思是不能空泛,不能敷衍,要符合事實,有理有據!面對成年人也是一樣的,不能輕率的說「老師你辛苦了」,而是看懂「老師的辛苦用在哪裡」,看懂才能不把對方的好當作理所當然。看懂是親師合作的第一步!

再來,談到這裡,要知道是四年級的結束,緊接著要面對五年級的新班導,塵埃落定前,要把請求提出來!就是這個時機點,拖過這場會議就沒有話語權,萬一沒人接,只剩抽籤!請記住,IEP不是過場,而是把你的請願帶到

我在會議的最後,列舉五個心願,現在用文字化來呈現當時的訴求與溝通供大家參考。

1 適性老師-我的孩子脾氣暴,需要一尊如來佛來鎮住潑猴!

2 溫柔堅定-支持老師有自己的裁量權,不用擔心家長立場。

3 情緒拆雷-我們要有共同的方式,規則一致。

4 亮點機會-給孩子有機會表現好的一面。

5 不受委屈-有委屈要講,我們來一起想辦法,不要放生他。

所以IEP怎麼談,並不恐怖,而是把彼此的期望值做一個核對,然後一起合作,好好的把話說清楚,把訴求帶到,了解施作的邊界,尊重老師管教底線,不踩地雷。

什麼是地雷?「因為他是特生,所以請老師和同學多多包容他」,這句話是非常危險的!包容取決於對方是否心甘情願,一旦被拜託,就有點像要求特權。這種不平等的開端可能會產生同儕的不公平,盡而給孩子往後的班級生活埋下厭惡值。

那怎麼說才合理呢?「因為他是特生,請老師協助他融入班級,避免做出讓同學不舒服的事情。」這句話站在平等的起始點,不用包容,但要給孩子方法!

看到這裡,或許有些人會生氣的想「特生就已經弱了,哪來的公平?要求齊頭式平等才是不公平!」恕我直白,如果目標是融入社會,那要先懂社會的規則,而不是改變遊戲規則!先懂別人怎麼想,才不會恨這個世界太殘酷。


二、合作項目

1 活動支援

四年級的孩子,還有一些校外教學與活動,老師雙拳難敵四手,所以當他拋出「有沒有家長願意幫忙隨行」時,要主動報名!看懂老師的忙,下一步是幫的上忙,讓回報不只是言語,而是身體力行!

孩子升三的時候,任何活動都是一票難求,家長都很踴躍,這個時候,不要去跟普生家長競爭名額,人多就已經夠難篩選了,這個時候不要添亂,你只需表達「老師,人手不夠的時候,叫上我!」在老師找不到人的時候,要給他找到!我最常被使用的時間是四年級,感覺年級越高,家長就慢慢放手了,但老師人力上的需求還是有(隊伍壓隊要有人),我們可以在這個時候出人出力!

不要小看這個支援!你能透過這些方式瞭解班上的孩子,你才有機會教他們怎麼面對自己的孩子,調停彼此的不滿與爭執。來都來了,請讓其它孩子與你相處沒有壓力。


2 遊戲故事課

面臨高年級的前哨,我一直在做「褪除」這件事,有意識的抽離。三年級的時候,我還做孩子班上的故事媽媽,玩遊戲講故事帶團體,四年級的時候,我上學期只講了兩個故事,下學期就不再入班。這招不可能永遠有效,孩子們的心智會長大,媽媽的臉賣不動,老師的包容不能再是護身符,當所有的保護變得可有可無,結果就是他當初每一個行為選擇的產物-後果承擔。

為了理解孩子們,我每一次都是付出真心,沒有隨便,孩子在四年級已經不再傻傻單純,而是敏感多心,一個小動作就會視破大人的企圖,所以唯有以心換心,才能贏得真心相待。


分享我在四年級跟孩子們講的故事與期許他們長大

這兩個故事,我教他們看懂班導師對他們的好,並且在最後一堂課,帶全班頒獎狀給班導師!

我真的很愛這個班的班導和孩子們

書本:我的粉蠟筆


引用菜桃老師分享的圖,我把圖改作,帶孩子實際了解情緒循環並拆解過程。我認為懂一個流程是不夠的,必須結合實例讓孩子產生連結。


用繪本教孩子轉念!上遊戲故事課不能只是瞎玩,我會埋藏很多教學目標,不止是教自己的孩子,也教班上的孩子!跟他們班的孩子相處,我從來沒有叫他們要包容小犬,但是我能提供方法,讓他們可以隨處使用,製造良善的循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有起頭,就有機會!


書本:你送玫瑰,我送什麼


這本書我預備幫全班的孩子裝備送禮與收禮的基礎概念。
很多孩子在「寶可夢」卡牌的轉售、交換、免費收取都有很多糾紛,更不用提之後要遇到的「傳說對決」帳號買賣會有多少模糊地帶,我在做一個預防。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我在這裡舉了社會實例讓全班理解。



有收就有送,我把概念一併傳遞。把軟實力結構化教學,是我開始講故事後,慢慢練成的個人特色。這個過程,不止是孩子們受惠,我自己也從中得到啟發,雖然辛苦,但是我做的很開心!

投桃報李,當老師願意幫我的孩子,我願意給更多善意回饋。這個善意會讓他們感受我的真心,盡而回饋給我的孩子-「我雖然不喜歡你,但看你媽的份上,有時候你白目,那也就算了!」雖然有點心酸,但結果是好的就好了!


閒話家常

文章比往年來的更晚,因為要銜接高年級,我花很多時間陪孩子看劇,跟作息穩定,文字都用零碎的時間寫,有時候寫一寫又斷了,下一次寫可能又幾天後,然後又不知道從哪裡接…,但是我很誠懇的告訴你,我活過來了,這方法也許對你不管用,但請你不要放棄找答案,也許你能從中找到適合你的方式,那麼我會覺得這麼努力的寫文字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請讓我在網路上繼續善意傳遞,幫上你,給你一曙溫暖!



待續.....


------------------------------------------------------

血淚回顧:

✪ 小學系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答有時候並不是一種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