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0日 星期六

[心路] 小三那一年的微微天光


每逢暑假,就是該年度的總結,雖說偶有波瀾,但心臟隨著經年累月的重鑄,早已不是當年的碎玻璃,而是削鐵如泥的兵器!從書寫回憶心力,付出並不是徒勞,而是與導師之間的信任與默契。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平安下庄」。這一年,我們遇見了天使(班導),從洞內的迷途看到地上透過的光。

☆ 重新編班

漫畫-在下坂本,有何貴幹?

曾經在某一場講座聽到這麼一句話:「三年級是結黨營私的開始」,意思就是孩子要從個體發展成小圈圈的群體,漸漸把朋友的比重慢慢多於父母的在乎。升上三年級第一件事要面對的就是「分班」,也就是班導更替,人際洗牌。

面對新班級,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所以IEP不能充楞裝乖,把必要的大項攤開來說明,做重點提醒,避免細項要求,把決定權留給老師選擇,家長要儘量支持老師站同一陣線。


以下,我把三年級每次開IEP的資料,分享給大家參考。

如果覺得不清楚,點開圖就能看原檔,字就清楚了!

1 開學前的IEP

在二下的暑假,分班的名單就會出來,接近開學時,會來一場新學期老師的相見歡。老師當然沒有看過孩子,所以選擇放一張生活照,讓老師多留幾分印像。臉熟就心安,好過當天看本尊的突然。延續過往,事情講大方向,避免一開始就掏心掏肺,嚇死老師不說,還覺得家長難搞,那就捨本逐末了。

新學期的IEP,我著重在孩子爆點的根本,也就是這些事會不斷的發生,事件看似不同但本質都一樣,提醒的用意在於老師可以提早預防,減少當下影響班級的運作。

如果手邊有很多細項要跟老師溝通,也請記得,慢慢放,不要一次開大決,讓老師有最終的決定權,避免干涉老師帶班風格。

2 上學期末的IEP

經過一學期的碰撞,老師會把孩子脾性漸漸摸清。

學期中,老師也許會有無力的時候,要把老師的求助,認認真真的當一回事,並且把這些輔助列出來再次同理老師在孩子身上受的委屈,並且把自己做過的哪些努力與改善告訴老師「我是你的隊友,我跟你站在一起」、「事情正在往好的方向進步,老師請不要放棄」。

我的孩子是一枚特生,所以「自我覺察」對他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所有的爭端都是源自「覺察薄弱」,對於目前沒有長出來的能力偏要硬拉出來,本來就是「無中生有」的霸王級挑戰。寫出來不是要老師通融給予更多的關愛,而是這是一件「既定事實」,我們可以往哪些方向著手,一起解決問題。

即便我的孩子不是那麼好相處,添的麻煩也不少,但我沒打算賣慘賣可憐,因為同情廉價,所有的包容會隨著孩子發生的頻率增加而日益減少。能做的就是盡力修圓孩子的棱角,讓別人看見面對的真誠與負責,而不是一昧要求別人退讓容忍。我是特生家長,我活得不卑不亢。

3 下學期末的IEP


三下的學期末,孩子的問題核心仍是「自我覺察」。這是他一生的課題,要先有意識,才有修正的楔機。一個人是無法知道他不知道的東西。如果毫無感覺,不是孩子刻意惹人嫌,而是根本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打個比喻,道士要抓鬼,還得先知道鬼在哪裡,才有辦法畫符、唸咒、緊箍、束縛,如果連鬼都看不到,又怎麼能拿桃木箭斬妖?除非通靈才能感應具體,要先看得到才能對症下藥,而我就像是個方丈帶著小和尚,拼命唸經找悟性,願徒弟有一天能開竅,練就「自我覺察」的能力。

依上學期的脈絡,這學期用「周哈里窗」來解釋孩子的困境。可以發現開IEP,內文都是要點聚焦,抓大放小,把自己目前努力的方向跟老師與資源班做訊息同步,同時問問老師有沒有其它想法,有沒有老師更在乎的事情,家長端要配合更要執行並回報處理結果然後再修正。

漫畫-戀上換裝娃娃

有時特生家長會抱怨,為什麼學校不善待我的孩子?其實「善待」對於雙方來說,解讀的標準不見得一樣。對於校方,每個孩子「一視同仁」,就符合基本公平。如果家長端有在意的事情,那就要想辦法說明讓對方理解。校方並不是家長肚子的迴蟲,沒有辦法在家長不說出口的情況下,就做到讓家長滿意。需求是爭取來的,在乎就要行動。

看文章寫得洋洋灑灑,你一定認為這傢伙親師溝通很順利,所以才可以寫得屁顛屁顛。但其實不是這樣的,我這次會這麼幸運是因為我遇見天使班導。從孩子小班到現在,我的初心都一樣,不是沒有被漠視過(看轉學的次數就知道求學的坎坷),但做好準備,等你遇見合拍的人,這些努力就能被珍視尊重。

正因為過去的經驗太痛,讓我非常珍惜現在的班導。我的焦慮是害怕好運到頭。遇見好的班導比中樂透還難,簡直是把袓上積德在這一刻全部傾囊豪擲,就像瑪莉歐吃無敵星星有時效性,好班導兩年一換,兩年後怎麼辦?但現在孩子還有星星護身,那些焦慮就等5年級再來煩惱吧!


******************************************************


☆人際關係

我的孩子是AS+ADHD。性格張揚脾氣爆,自我感覺過度良好,相處雙標,跟他做朋友是蠻累的一件事。當年轉學過來,二年級時,班上的孩子願意包容他,跟他做朋友,甚至寫卡片告訴孩子「你其實很棒,如果你的脾氣更好一點,那就太好了」有沒有嚇到,一個二年級的小朋友居然用三明治說話法來展現溫柔,我至今都很難不感激這些孩子的良善,所以拆班的那一刻,我的難過比小犬還多。

對很多人來說,離開原本熟悉的環境猶如穿一件毛衣帶刺的不舒適,但以小犬的立場來講,可是不可多得的重置!小犬並不是那麼好相處,所以人際受挫是必然。只是如何讓討厭一個人的不適感下降?最快的做法就是拉開距離,讓時間沖淡印像。重新編班的機制對小犬人際最大的好處是「討厭最多就兩年」也就是萬一這個班級待得辛苦,那辛苦不是無止境,而是看得到結束。

上了三年級,我最麻煩的事就是砍掉重練-所有過去發生的不合宜行為要重教一遍(你看,這個固著有多深....)。

小犬會拿過去二年級的事情,去測試三年級同學的底限。舉例,小犬很喜歡早自修唱歌,在二年級上學期時,這件事磨掉了,下學期都沒有再發生,但是到三年級上學期,他又開始唱歌。他的腦袋裡會覺得,同學不喜歡我唱歌是二年級的事,現在三年級了,他們搞不好能接受我唱歌,但是小犬忽略了,不適切的行為不管放到二年級還是三年級,怪就是怪。不會因為換了一個班級,容忍度就上升。類似的事情層出不窮,不出三個月,好感度全部賠光。原本可以重新開始的人際,馬上就面臨被討厭的局面。該怎麼辦呢?


好在二年級的入班說故事得到不錯的評價,三年級,我自告奮勇,請老師再給我一次機會,讓我能和新的孩子們重新建立關係,透過相處,展現誠意,如果小犬有任何狀況,他們都能找我立即反應,成為孩子間的潤滑劑。

孩子們很聰明,他們知道一個大人為什麼要入班,不外乎是八股的講要互相友愛,彼此關懷,但是說服他人認同,從來不是禮義廉恥,所謂的道德是一種自我約束的人品展現,很難對外要求他人品性。所以能做的就是透過生活連結,來讓他們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對長期來說會有幫助。

我一樣選了繪本,透過遊戲,自己做教案,為了學校安心也提出教學大綱讓校方理解立意良善。教學的主題會刻意安排「一體適用」,也就是內容並不是專屬特生的問題,就算是普生遇到也一樣會煩惱。

上學期的書單


上學期著重的是孩子「對外相處」。
三年級是入新班,所以二年級講過的部份可以再帶一次。如果入班講故事只有一學期,這個系列我永遠優先講。因為這是最快與人為善的基礎,想要有正向關係的氛圍,這些主題就是核心,而且是連大人都很需要的核心。

主題-用心感受:很多事情不是如表面所呈現,需要去了解背後的真相,避免判斷下得勿促。
主題-發現美好:人的面向是同時存在擅長與不擅長,不要因為一個人的缺點去討厭,去發掘他的其它長處,就會改變討厭的比重。
主題-傾聽確認:提醒孩子,不確定的時候,要提問,而不是加油添醋,才能避免被帶風向。
主題-好好說話:想讓意見被採訥,怎麼說才能被接受?這堂課我帶了說話的公式,用他們生活例子來實際應用。

下學期的書單

下學期著重的是孩子「對內自省」。
三年級的上學時間已經來到一週3天整天,待在學校時間更長,有更多的機會與同儕相處或分組討論,除了去看別人的優點,也要去理解自己的每一個決策會不會影響團隊。

主題-克服拖延:事情多了會想拖是一種正常,那麼如何判斷自己是屬於拖延的何種類型,就可以自我檢測,加快效率。
主題-避免偏見:人會為了自己單方相信的事物去找証明,這就是偏見形成的過程。
主題-合理自信:學會分辨「自卑、自信、自大」的三種形態
主題-修復關係:道歉不是承認先輸,而是對一段關係的在乎。

遊戲故事課有點像從前的「生活與倫理」,入班不是為了討好同學,而是這些是學校不會教的軟實力,在長大的過程,要付一點代價才能懂的道理。不用現在會,只要在心裡播下一顆種子就行。我不會要孩子容忍小犬的無理,討厭也可以,但怎麼應對才合宜,我就是為了這一刻存在。不看僧面看佛面,就算不喜歡,但因為我會固定入班,小犬的好感度能稍微回血一點。


也許會有點懷疑,做這些事情能得到什麼?真的能改善人際關係嗎?我如果說有,總得提出証據吧?


容我跟大家說個真實的故事。這張獎狀是小犬憑實力拿到的。大家總以為模範生是由老師指定的,但班級老師把這件事交由全班孩子來決定,不止投票,還得附註理由。小犬拿到近一半的票數,理由是「他會關心同學、誰沒有來隔天會來問發生什麼事,怎麼沒有來?、抬餐會抬重的那一邊…,」。

班導看到票數跟理由,很高興的告訴我:「媽媽,你講的故事進到孩子的心裡了!!」我知道小犬缺點總是明顯,但他不經意的關心與在乎,讓同學看到他溫柔的面向。人就是一個立體面,孩子們學會了轉向,就更容易理解「就算有缺點,也不是一無是處」的觀點。

這是一個非常正向的訊號,小犬就算有點怪,但他其實是善良的。如果不是天使班導給我機會,那我就一點也派不上用場。當故事媽媽那麼久,我常常安慰自己,被忽視是我命,被珍視是我幸,不管是幸是命,做好準備就不要太在意結果。一句「媽媽,你教的是孩子一生受用的技能,一定要讓孩子帶走」的立挺,讓我的心好暖好暖,尊重要靠自己贏來

再跟大家說一個悲傷的故事,這件事是我心裡的痛。

小犬在一年級的時候經歷轉學,不外乎就是班級邊緣,人際排擠。他的個性「較真」,任何事都沒有彈性,想當然就淪為捉弄的對像,因為反應大,而顯得有趣。班上的孩子當時做什麼呢?他脫鞋爬上窗戶擦玻璃,他的鞋子被當足球踢,他一個人在後面追,邊跑邊喊「還給我」。情緒較大時,被同學當面喊「神經病、瘋子發瘋了」、同學看他掃地,明明就是個小紙屑,對方卻大喊「這裡有個大垃圾」。沒有一個媽媽懷胎十月是為了生下一個被叫「垃圾」的孩子。我現在能平靜的寫出來是用年來安撫受傷的心,這件事雖然過去了,但有一個小疤遺留。被叫「垃圾」的孩子跟得「愛心模範生」的孩子是同一個人。他們只是不同的面向被看見


對外,我採取「說故事」的方式幫忙; 對內,我採取「情緒單」的事件梳理。偵錯一定要從自身開始,不然外在的努力再多也枉然。ASD的孩子有「情境解讀」的困難,所以在學校有狀況,一定要多方了解再提供不同觀點來鬆動孩子的固著。有時候,他們只想聽他們想聽的話,所以會很執著聽不進去勸。當事件換湯不換藥的重覆發生時,我也會覺得心累、疲倦,所以就會製作一些流程圖來加速梳理的時間。


例如上述這一張-注視的眼睛

小犬常常有「媽媽,那個人看我的眼神好奇怪,我不喜歡」,這件事發生很多次,從小班到現在都會時不時來一回,一開始我就拿出這張流程圖,問孩子你覺得這個視線是哪一種,現在,圖不用拿出來,口頭問就可以了。只要能辨視,因理解而放下,情緒自然就過得去。


例如這一張-雞婆

小犬很熱心,常常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本意是好但總是越幫越忙…,有時候忙沒有幫上,還惹來一身禍,所以只要發生類似的情況,我就會抽這一張來告訴孩子,本能的反應已經出場太多次了,該給理智的選擇一個機會。不斷不斷的告訴孩子,選擇不同,結果不同。

類似的流程圖還有一大疊...,你就知道他的固著有多難打破,至於中年級的情緒單,讓我再實驗一年,如果四年級的效果不錯,四年級過完後,我再分享新版的情緒單。


*******************************************************


☆ 學科增加

如果是精細動作不太擅長的孩子,可以在升上三年級的暑假,練習一下,避免課堂上跟不上大家而情緒失控。

  • 音樂-直笛:只要右下手指會按洞,嘴巴吹氣要緩(太用力會爆音),基本上就可以過關了。

暑假購買時,先問學校,要買「英式」還是「德式」,開學才不會因為買錯而需要重買。如果孩子真的學得辛苦,媽媽也跟著多買笛子,一起回憶童年吧。
先把右手練熟,學校的進度不會太快,能小組合奏,這科就過!

  • 美術-水彩:蠟筆基本上是畢業了,彩色筆可以慢慢退場,暑假不要又重新備一盒。
選購叮嚀:先找學校問好。水彩要餅狀還是管狀?/ 筆頭要圓頭還是扁頭?
  • 數學-圓規:小犬花了一點時間練習三指旋轉。主要卡在拿圓規時,因為重心不夠穩定,讓圓飄移。用來用去,我覺得傳統最耐摔XD

再來是主要學科,由於小犬學業普通,所以陪他讀書的過程總是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現象。

  • 自然
自然很重觀察,圖片跟文字的說明並沒有一致性的排版,在閱讀上會非常容易漏東漏西。如果孩子在自然這科卡住,我的做法是把學校的課本實驗帶著孩子重做一次。自然這科對我來說,就是基本常識,懂課本在幹麻就好,至於「素養」這種題型,就讓他過去。既然已經明白孩子的腦袋制式,這種充滿變化的題型會錯就是正常反應,不用太為難自己與孩子。

  • 社會
這科的困難在於「連結生活情境」,如果不會跟生活做聯想,這科很難讀,什麼意思呢?
( ) 1 成績好的人就可以當模範生。
( ) 2 模範生是老師決定的。
這兩題都是X,但小犬都打O。

比方第1題,就從集合去帶小犬理解。成績好是模範生具備的一個要素,但模範生要同特具備很多要素,例如要品性優良、體育好、美術佳…,但一個成績好的人可能因為沒有品性而無法具備當模範生的資格。

第2題,小犬一年級的模範生的確是由老師決定,所以他下意識就打O,但他忽略了三年級的班級模範生與愛心模範生是由同學選出來的。

整學期下來,我覺得社會科是非常有趣的學科。這科一直在跟小犬內在的價值觀碰撞。他常常用自己的觀點去挑戰制式答案,所以錯得離譜也是預料的結果XD。由於該科一直在跟生活做連結,普生幾乎輕鬆拿滿分,他卻慘CC。用實際的分數來鬆動他內在價值的刻板,雖痛卻有效。

補充:(細部請點圖)


孩子第一個卡關的點是稱謂。見上圖。
小犬一直看不懂課本上的圖(我真的不知道他為什麼能卡著),所以我額外做了這張圖幫助他理解,說也奇怪,他就又看懂了。XD 。這張圖是以「父姓」為傳統做假設 (不涉及多元跟從母姓)。藍色的框全部是從婆家父姓,綠色的框全部是從娘家父姓。白色的框是非相關姓式的女性配偶,黃色的框是非相關姓式的男性配偶。小孩大部份跟著爸爸姓,從這樣的觀點去帶入,如果題目的小孩是同姓,那就是堂兄弟姐妹,不同姓就是表兄弟姐妹。很笨的方法,但沒有關係,只要學會就好。

國語/數學/英文:沒有特別寫是因為孩子跟得上老師的教學節奏,我就不會額外花心力。

  • 分組討論 -我如何讓小犬找組不落單
三年級所有的學科區別二年級最大的不同是從個體獨立發展成群體合作。也就是「分組」的機率升高,不再像是低年級一人顧好全部好的情況。除了IEP跟老師提及這個狀況,我自己更是在遊戲故事課加入一個練習核心-「隨遇而安」來打底。
成人的世界,有時候根本沒有辦法選擇隊友,所以跟誰都能好好共事是成熟的指標,這個觀念放在小孩子身上也是一樣的。AS會有固著化的行為,會下意識的覺得自己跟誰才是朋友,如果沒有一組,會有僵化的不配合。而普生則是找來找去都是固定咖,形成無法往外拓展,友情封閉。因此在課堂上的遊戲分組,他們很少重覆過,漸漸跟誰都能坦然接受。每個人在這個項目裡,要練習目標不同,但對長遠來說都有益。

光靠隨遇而安還差臨門一腳,再來要找到孩子的亮點,讓自己對組別有貢獻能力,就能安身立命。以我對孩子班上的觀察,年紀越大,越討厭上台!而恰好小犬熱於表現,對於上台有一種走星光大道的自信感,因此只要是「上台報告」,這種差事都會落在他頭上,他對組員就有幫忙上台的始命感,但是做報告他很弱,他就必須仰賴組員的支援,形成互相幫助的循環,如此他就不會落單。

******************************************************

☆ 責任界線

三年級是孩子丟掉「集點制度」的里程碑!

集點制度就是所謂的集寶寶章、集貼紙的這種制約。這件事我從小班下做到三上中段,中間有過各式各樣的規章、升級。如果這件事這麼好用,為什麼要在三年級放掉?!

集點制度其實就是一個習慣養成,拿好表現換取獎勵,有點像在驢子前面吊一根蘿蔔,想吃就要動。這個動是外部驅動,危險在於一旦撤掉獎品,那就失去執行的動機。或者獎勵要越下越大,雙方對於這件事會越來越疲乏。

新學期開家長會時,班導曾告訴所有家長教學理念- 「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孩子的內在動機,因此班上不會有所謂的集點換獎品的制度,我們要相信孩子能漸漸管好自己」。老師的理念深深的撼動我,這就是我想要的,儘管那個時候我還沒有放掉集點制度,但念頭已經種下。

集點制度對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好用,特別是習慣養成的初期,但在三年級上學期孩子開始出現不那麼在乎,但事情依然能如期做好,就是斷掉集點制度的訊號,這表示他不那麼稀罕外在獎勵,但責任的培養不能因此中斷,所以後果承擔的比例就越來越高。

我認為一個人不需要獎勵驅動卻還願意把事做好就是「負責」的展現,在長大的過程,這件事非常重要。所以我從日常的一些瑣碎開始著手。

1 自己走路上學:

以前我會陪孩子走路上學,在路上唱歌,在路上說故事,各式各樣的叮嚀都在途中完成,從家裡到學校有20分鐘的路程,真的可以聊很久。但是出發前,我總是站在大門三催四請,有時會等到很生氣,因為遲到不是我的錯,但我卻要揹負這條責任而感到厭煩。我整整陪他走路一年快半,他居然把看紅綠燈的責任丟給我,這讓我更光火,在確認他認得回家的路後,索性就不陪了!一開始他天天遲到,以為媽媽會心軟,不出幾天一定會走回陪他上學的老路。但天天過去了,媽媽還是沒有陪,最後他就認命了。不出一個月,他知道幾點沒有出門一定會遲到。甚至是自己邊吃飯邊看時鐘,知道在乎時間。我覺得挺好的,為自己的時間負責。

2 功課都不看:

一二年級,我還會稍微看一下作業的完成度。從三年級中段開始,聯絡簿就負責簽名,頂多看一下有沒有寫到該寫的頁數。有沒有看作業,最大的差別就是學校下課時間會不會被吃掉。以前會盯,所以錯誤在家修正,下課就開開心心的去玩。現在沒有盯,整個現出原形,作業鬆散,就只能賠掉下課時間去訂正錯題。當然作業很慘,但這個慘他本人得概括承受,只因這是他的責任。

孩子非常的懶散,當然不可能一次就到位,因為要講很多次,我又做上面的梗圖,用於每次唸經時,再一次的印在腦袋,直到烙到心裡為止。四年級,我還是會繼續延伸這個目標,畢竟,責任感真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閒話家常

作者-頭髮不捲的捲捲

我真的非常幸運遇見三年級的班導!整年度小犬的運勢是吉。

特生在班上過得好不好,非常仰賴班導的班級經營。我寫在這裡提醒這份暖心要永遠照亮自己內心的圓缺,為深不可汲的陰暗帶來晴天。我沒有永遠運氣背

三年級一開學,老師就把孩子圈在身邊,雖然對他會嚴格,但用行為告訴全班「這孩子就是我罩的,有事找我負責」。當老師傳達這個訊息,就是在告訴班上的孩子,這是我的人,不能亂動,普生在皮也知道分寸。這件事讓我眼淚流了很久,因為在來這所學校之前,我年年轉學(才小學三年級我們已經唸了5間學校),我甚至做好心理準備,我可能一個地方待不過一年。看到這裡的你,一定明白那種心如刀割的煎熬。

這次的年級分享文,人際關係這件事我花了很長的篇幅書寫,是因為我知道很多特生家長超怕「孩子沒有朋友」、超擔心「不能好好跟人家相處」,多方的面向都指向孩子會「孤單」。我曾經是裡面的一員,也深深的焦慮過。不少前輩都會刻意營造情境,經營關係,這完全是很棒的方法,那就要問為什麼不能一體適用?關鍵就在於孩子天生的氣質不同。被動的孩子,真的很需要往外推一把,那麼過於主動的孩子,用推的會有成效嗎?很多人告訴過我,經驗累積的不夠,推得不夠多次,所以效果有限。但現實是小犬脾氣外顯,別人家的孩子願意借我練功幾次?包容是有限度的,並不是取之不盡。陪孩子練習社交的路徑很多,沒有非要一條踏到底。覺得走累了,換條路就是了,真的沒有非走不可的路。


最後,我想安慰看文章的你。

在孩子面前,我們不是太陽,不必永遠恆亮,感到受傷,就勇敢的哭,眼淚讓孩子知道媽媽會痛。如果有一天,孩子的老師跟孩子不太合拍,你又開始懊悔是不是自己沒有打點好什麼而自責時,請先擁抱內心的脆弱,未必是家長或孩子做錯什麼,真的不用太苛責自己。持續溫暖,總會遇見頻率的光,搭上緣份,讓彼此成為人生美好的風景。


預祝,下學期大家一起順利。


------------------------------------------------------

血淚回顧:

✪ 小學系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答有時候並不是一種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