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年度報告-第3集!
⑴ 小犬的一廂情願
在朋友的相處上,小犬只看他想看的點,只聽他想聽的話,只接收他想接收的訊息,只做他認為對的事,這!就是一廂情願。
![]() |
品牌-Do’hana |
他天真以為吵架就是磁性畫板,滑推按鈕又回到開始。只看單點不看全面,每一次的相處都是重置,但是地球人誰在跟你說好放下?!當然是船過水有痕,每段關係回溯前期,記取教訓,加深警覺。一碼歸一碼是理想,現實是明天就不同國了,說掰掰太體面,講酸話硬挑釁,不講話冷暴力,這些全都不是友善靠近,釋出善意就能挽回當初的白紙乾淨,上面早就著滿了亂七八糟的塗鴨與叉叉。
過於單純的他,發現不對勁的時候,都是無力回天的狀態,我發現他需要透過「痛、失去」才能開啟動機去理解人與人之間不言說的關係。這些都無法預防,只能來一回教一回,要有教千遍也不厭倦的覺悟,反正水深火熱也不是兩三天就到頭,日子還早得很,還不如把氣留長,繼續纏鬥到底。
⑵ 小犬的人際挫折
直男是他,完全察覺不出關係的變異,特別是我減少入班次數,而同儕心智向上提升,他又再度面臨人際的關卡。
2-1 勝負不講情面
人性是複雜且糾葛的莫名產物。小犬完全無法理解,自以為所謂的友情應該像數學題分糖果,每人都要得到一樣的份量,然而事實可能a拿到5個,b分到3個,c一個都沒有的窘境。所以他在累積友誼的旅途上,一直砍掉重練,特別是有關「勝負慾」的競賽情境。
舉例:小犬希望所在的隊伍贏,會不斷的指揮隊友。被人命令就算了,但被比自己還弱的人命令…,那就是一種汙辱。連平常很好的同學,只因為沒有得到分,相當於阻礙小犬取勝,就像拖油瓶令人生厭,小犬會責備隊友,甚至罵哭對方…。很難想像他居然捨得罵平常的好哥們,甚至忘了被其它人為難時,這位鐵哥還會肝膽相挺站出來說個兩句。唸在平常打鬧嘻戲,再怎麼樣也看點私情,然而小犬不顧情面,遇輸贏便大義滅親…,每年都有人來當小犬的鐵哥,可惜的是都留不住。比賽只能同甘不能共苦,只想到自己不考慮別人的夥伴,眾叛親離也是可以預期的吧!
![]() |
被氣跑的鐵哥心情… |
失去朋友後,驚覺找不到人,害怕被拋下,開始形成「討好」、變成「工具人」,最後再被拋下的惡性循環。成年的我們都知道「討好」代表一段關係的失衡,暴露的害怕就成了對方PUA的籌碼,遺憾的是年紀尚小的他,不能明白,也無法覺察,只能仰賴旁人的提點,無奈的是沒有辦法幾次學會,看著他一直站起來又跌倒,這種痛卻幫不上忙的無力感,往往能催毀為人父母的心志-為什麼教不會!
2-2 群體針對
![]() |
小犬得罪了一票方丈… |
踩了同學的雷區,就休想全身而退!班上有些人開始為反對而反對,有一次小犬班上舉行大範圍測驗考試,小犬考的還行,班上的98妹 ( 她考98分會被媽媽罵 ) 就說:「你矇到的,彭于晏 ( 長的真的有像 ) 比你厲害!」恰恰妹 ( 個性恰北北 ) 也加入:「他等一下又要哭了。」恰恰妹是集團之首,一個眼色,恰恰妹的小圈圈全員發動攻勢,只要逢小犬發言,就會打蛇隨棍上「你閉嘴」、「不要吵」集體圍剿。這種刻意的針對,其實已經摸到關係霸凌的邊。
經過一次次事件的收集,也許我能理解恰恰妹為什麼會針對。因為小犬責備了爽朗君,而恰恰妹剛好喜歡爽朗君。當一件不爽種下,隨之而來就是厭惡的擴散,孩子們容易二分,就會覺得自己是正義的一方,以為自己在教訓邪惡,殊不知自己也半邊黑化。
在四下的時候,類似的事發生非常多次。我累積一定的量,蒐集一定的關係人,而且可驗証的情況下,一次性全面通報。或許會好奇,為什麼不一開始就反應?因為發酵需要時間,需要不同的事件,但直指是同一個人發起,這種打擊就相對具體,並且沒有模糊空間。
雖然恰妹的態度有錯,但不代表小犬就是對的。正因為這種針對,才能讓小犬意識到,原來討厭一個人會有連帶的行為反應。媽媽平常說的預防是玩真的,這不是假設而是真的會發生。雖然過程很不舒服,情緒也很糟糕,但對小犬也算開了眼界,畢竟諄諄告誡永遠難敵親身體會。
⑶ 陪伴方式
從小做治療,主軸都是為了幫他融入群體,適應環境,很多老師都不斷的強調「社交」很重要,但是為什麼社交很重要?可能我是個有點孤僻的人,喜歡獨白勝過喧鬧,就算知道人際關係很重要,也不喜歡強求配合,但是我的孩子跟我截然不同,那他需要的是什麼?我從他身上發現了他對人際的探索源自於人類群體的本能-歸屬感。
![]() |
圖片來源-經理人 |
歸屬感讓我聯想到馬斯洛的需求層次。這不是一層一層的關卡遞進,而是可能同時推進,當底層有一定的進度後,漸漸的觸發支線任務,先不講頂端,小犬的自尊和歸屬劇情可能慢慢開啟了!
![]() |
我的想像力! |
歸屬感不是想進就能拿到門票,它吃群體氛圍、共同價值觀跟多少貢獻。那不是一種生來如此,要就接受,不要就拉倒的隨性。我再把這個感覺想像成供需法則,生來如此是供給,團體接納是需求。如果性格不被接受,則滯銷,無法滿足期待,即歸屬感不成立。
孩子的個性活潑喜熱鬧,在人際面,他不是被動派,相反他是積極進取的類型,所以在方法的選擇上,我以「踩剎車」為主要核心。
一、盆栽練習:被動式引導需求
① 啟動原因:
![]() |
我想表達 主動 V.S 被動 行銷 給人的觀感 |
小犬的行為有過度「黏人」的傾向,這種黏只會讓人覺得厭煩、不舒服、沉重、緊迫。請想像此刻的他有點像緊追不放的銷售人員(見上圖),這產品很棒,來試吃阿!這張貼紙很酷炫,小朋友你有興趣吧?!這種強拉式的行銷策略,大部份的人都避之不及,小犬的黏相當於是這種行銷策略,亂槍打鳥,偶而會成功,但大部份都是被拒絕的負面,再想想COSTCO的試吃攤位,大部份的時候,都是自己一攤,有興趣的自己過來排隊。不強求,反而聚集人龍。因為小犬性格外向,他需要的不是往外推的積極,反而是向內紮的積累,我希望他能往崔瑗所寫「在涅貴不緇,曖曖內含光」的方向努力。
相關文章,請找二年級那一年 |
上述這張圖,我在二年級的文章曾經提到過,但真正開始執行從三下至今。小犬敗光群體好感度的速度是法拉利遠遠趕不上的羨慕,三年級因為他的過度主動,常常與同學爭執,老師處理到心累,身為老師的戰友,不能見死不救,得想想法子,先降低老師處理的件數與停損同學們的討厭。不求增加好感度,只求人際的黑洞不要再擴大!
② 啟動方式:
上午的下課,除了上廁所、公務,一律不能離開教室,做自己的事,回家要寫觀察單,不能找同學聊天; 同學們玩遊戲,只能看,不能給建議,不能加入 ;下午的下課,則可自由也可以外出跟同學一起玩。
什麼是人際觀察單?
![]() |
小犬專屬的觀察單 |
見上圖,就是這張,從這些面向去蒐集資訊。
我怕小犬一開始下課會無所適從,所以得找些任務幫他殺時間,就設計了一些他必須要完成的媽媽作業。因為入班的緣故,對班上的孩子們有基礎的認識,再搭配小犬寫這張表回來,我能立刻抓出他在哪個面向是解讀錯誤,再重新校正小犬對該同學的刻板印像。
③ 實行結果:
這整個執行其實就是在練習「獨處」與「旁觀者」的角度。
一開始,老師不太贊成。也是,直覺想想真的太沒人性!看到這裡有沒有發現,孩子的老師好疼他,為他著想,還跟我討價還價,一天一節就好了,整個上午太兇殘了。但是練習如果只是一節,那練的是忍耐,不是原先設定的目標,所以得把時間拉長。同時也承諾老師,這件事我會負起責任,跟老師無關,我們只是在找方法的路上,方法要試了才知道,真的不行,停下來就好了,先試好不好?!又纏又盧,老師才勉強答應我的請託。
小犬的社交技巧很弱,走到邊緣化算是可預期的狀態,以他的個性一定更急躁,更容易勉強別人來跟他玩,然後走到死局。所以比起做隻嚇跑人的蝴蝶,不如當個沒有侵略性的盆栽來得人畜無害。
這件事做了半年後,首先是老師的壓力減輕,因為每當有爭執,不止要處理小孩,也要跟對方家長回報。試想,都下班了,回家還要繼續處理學校事件,老師怎麼受得了?
再來是降低同學討厭的觀感,距離有點矇矓,好奇引起興趣,當黏人的感覺消失,同學覺得沒有那麼煩,反而更願意主動接近他,看他在幹麻?看什麼書?印証了好奇永遠是靠近的第一步!
最大的受益是孩子,他從一定要找到人玩的焦慮,變成自己一個人也可以。他現在一個人的時候,練習找事做,寫回家作業,看書,自己拿桌遊玩,看同學下棋忍住給建議的衝動,雞婆下降,吵架減少。當焦慮得以安撫,失控的行為就能收斂,件數下降,對大家都好。意想不到的是他回來後告訴我,A的朋友是哪一群,B喜歡哪類的書,C喜歡玩什麼桌遊,D會跑來找他聊天…,這真是意外的收獲,他不主動的情況下,反而收到「靠近」,這不就是他一開始最想得到的社交嗎?!
事後諸葛來說,這個方法我賭對了,至少不會一直黏人,就能停損人際破口。如果這招哪天沒有效,那再想其它招就是了,反正磨娘精給的考驗總是千千萬萬重,不瘋魔不成活!
二、人際甜甜圈:主動式理解需求
有一天孩子回家告訴我:「同學都不跟我玩,是不是一種「霸凌」」?突然有一種洗米洗到一半,天外飛來一筆的靈魂烤問。當口裡吐出一縷輕煙,魂魄裊裊升起,雙頰凹陷,三秒的暫停,我得講出一個他不會往壞裡去的答案。
① 選擇 ≠ 霸凌
![]() |
草莓牛奶 PK 西瓜牛奶 |
「嗯…霸凌是一種行為,我覺得比較嚴重,那如果理解成「選擇」會不會比較能接受呢?」
「媽媽,我不懂」
「你想像一下,眼前有草莓牛奶跟西瓜牛奶,你一定拿草莓牛奶喝,對吧?!這時候西瓜傷心的說,你為什麼不選我?是不是討厭我?!你怎麼辦?」
「我只是比較喜歡草莓,並沒有討厭西瓜」
「登楞~你講出答案了,你只是比較喜歡,並沒有討厭,你做了選擇而已!」
![]() |
小犬跟爽朗君 XD |
先想像一個情境,如果班級人數是一個樣本,那每個人的選擇就是變數。比較值是小犬和爽朗君。當兩者擺在A、B、C、D…的面前,他們都選了爽朗君,只能証明他們喜歡爽朗君,不能表示他們討厭小犬。所以跟某人保持距離,表示對方下意識選擇合拍的同伴,不能曲解孩子在班上總是一個人是受到孤立。我覺得所謂的霸凌是對某一人做肢體、言語、網路或關係進行惡意的針對,不喜歡跟某人相處是選擇的結果,不能稱作排擠。
在講人際甜甜圈之前,我特地舉這個生活日常是因為特生特別容易跟「霸凌」掛在一起。我其實不喜歡這種歸類,有種先檢討別人的感覺。所以在覺得被討厭之前,先理解這是一種情感的選擇,就能放下針對的偏見,進而產生改進的楔機。
② 人際甜甜圈的解釋方法
![]() |
屬於小犬的人際甜甜圈。 |
三、行為公式的假設:
所有人際痛楚,問再多的諮詢,通常得到的原因是孩子的同理心缺乏,吊詭的是我在練一個「孩子沒有長」的東西。因為缺乏,所以行事無感,而產生「這個人好自私」的想法。
因此我做了一個假設,如果同理心不會有,那長期練習的情境是在輸入什麼?對小犬的長期觀察,我得到一個行為公式:
![]() |
我想法的假設 |
假設如果成立,我需要的不止是拼命練習同理心,而是用量用數據輔助他,普世價值觀,大家能接受的行為指標是什麼。因為叫他有同理心實在是太抽象太難了,他沒有辦法區辨,他只能用「記」的方式來判斷,遇到A情境,需要的是什麼樣的行為反應才算合宜,而且必須透過實驗來佐証,多次使用下,這個方法有效,才能成為他日後選擇使用的依據。
相當繞口,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要加入一個團體跟小朋友玩,學校常常教我們問「我可以一起玩嗎?我可以加入嗎?」得到的結果,大部份都是拒絕。課堂上的同意,是情境下老師教導的呈現,但在實務上,大家又沒有都上過治療課,得到的都是傷心的閉門。所以特生的大腦會產生-這個方法沒有用,不值得使用,再走回自己的老路-直接闖入。
我後來教小犬:「你們在玩什麼?怎麼玩阿?」這種「好奇」方式來降低防備心,反而自然融入了,當這種「因好奇而成功打入團體」的資料量累積夠多次,特生知道這麼做的成功機率大於「禮貌詢問」,下一次的情境就會繼續使用,這無關同理心,而是因為成功次數支持他這麼做會有比較好的結果。
四、先做對的事 V.S 聽話照做的差異
簡單來說,就是直接教「大多數人能接受的事」,因為這是資料量累積後找到的規則。當觀念教不進去的時候,不用執著解釋,先做對的事,但不等於要孩子「聽話照做」。
兩者的差別關鍵是判斷力與責任歸屬。以下我把自己的想法濃縮成一張圖表供大家參考。
![]() |
這張圖表示我心裡的想法 |
五、後記

有別於前兩集,這篇文章我真的寫很久,為了打破小犬的僵化,了解人際是一種浮動關係,我每天都想破頭,到底他卡在哪裡啦!整個過程結束就心累。
已經很久沒有這麼認真了,也儘量的把我的想法說明...,看完就能發現我的腦洞很大,想法很多,而且很多時候很智缺…!能看到這裡真的非常不容易,也謝謝閱讀的你願意花時間一字一句的看完。書寫完的這一刻,我鬆了一口氣,療癒自己的同時也完成了自己對於年度文的交待。謝謝你看了我四年級的心情,謝謝你在網路上接住了我!
養育特生是漫長的一條路,我一直在掙扎,我們都一樣。那麼,一起加油,不要放棄。我們明年暑假再相見了!
PS.你喜歡四年級的每一集文章嗎?能不能留言告訴我?!
------------------------------------------------------
血淚回顧:
我特別喜歡人際這一篇,讓我想通了很多,尤其是人類需要歸屬感這部分。祝福版主和看到這則留言的大家,關關難過關關過啊
回覆刪除謝謝Tina回覆我!太感動了,寫了那麼長的文章有人願意回應,謝謝你!
刪除